关于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 周波
[导读]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等特征,因此展示数学的魅力

         摘要: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等特征,因此展示数学的魅力,传递数学文化对教师来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尝试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具体如下所示:一、学会阅读数学,明确数学重点;二、学会分析数学,锻炼逻辑思维;三、学会解答数学,实现知识迁移。
         关键词:数学教学;几点建议;阅读数学;分析数学;解答数学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等特征,因此展示数学的魅力,传递数学文化对教师来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加上学生理解能力差,自控力不足,不擅长思考等问题,数学学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尝试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具体如下所示:
         一、学会阅读数学,明确数学重点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符号、术语、公式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如果理解错误或者阅读不完整就会产生歧义、出现错误。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会学生阅读数学,理解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和公式的正确含义,把握数学语言的重点内容,为解决数学问题打好基础。
         如,在学习《小数除法》这一课内容时,同学们需要分辨除数与被除数这两个术语,为此笔者运用了故事教学法,用生动、现象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了除数与被除数的含义;之后笔者借助具体的算式展示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与不对齐之间的差异,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自己探索小数除法除不尽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引导着他们找到“四舍五入”这一数学概念,增加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到《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给孩子们留下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由他们自己阅读异分母分数和同母分数之前的异同;运算时如何进位、退位的技巧;有括号和没有括号时的计算顺序等,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听课,解答自己的疑惑。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尝试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语言,或者布置自主阅读活动或者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了教学重难点。
         二、学会分析数学,锻炼逻辑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即要求他们具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能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需要教师借助各种教学用具、实验和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增加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因此有必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圆》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说道: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圆形和长方形也是如此,你知道出它们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吗?目的是用问题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致,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而同学们也如笔者所料,对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没有一丝共同点的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开了自己的“脑洞”。当笔者借助微课课件推演圆形面积公式时,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的圆被分为了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感到十分好奇。此时,有同学恍然大悟:圆形面积可以从长方形面积公式中推导而出。为了验证同学们的推断,笔者将分割的圆形进行了拼凑。

随着份数的增加,图形由平行四边形逐渐向近似长方形转化,由此验证了大家的猜想。而这些的成功增加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保持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着学生分析、猜测了圆形面积推导公式并有所收获,让学生获得了满足感,赢得了自信心,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值得教师们借鉴。
         三、学会解答数学,实现知识迁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数学素养。因此在学习完大量的理论知识后,笔者还会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旨在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课内容后,笔者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几道数学问题,要求同学们开动脑筋,解答问题。问题如下所示:
         12+12÷4x2=
         3x14-18÷3=
         26-24÷4+11=
         15÷5x12-36=
         因为是刚刚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记忆还很清晰,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不由地自满起来。见此情景,笔者联系现实生活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妈妈去超市买来了一袋大米,重68千克。邻居家的阿姨恰好也买了一袋大米,但觉得有点少,准备再去买点,见状妈妈分给了她一部分——15千克。之后两袋米进行了称重,发现剩余的米比邻居阿姨的米还重5千克,请问邻居阿姨买的一袋米重多少千克?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同学们的热议,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于是,笔者给他们留出了十分钟的阅读、分析、解答的时间,以期能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学会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同学们没有辜负笔者的期望,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大家陆续上交了自己的答案。从结果中得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顺利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令笔者十分满意。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先用简单的算式强化学生知识点的运用,之后结合实际生活创设了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由此实现了知识点的迁移与内化,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解答,在加大教学难度的同时也稳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值得教师同仁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世霞.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5-45.
         【2】王国利.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00(028):10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