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课资源优势在反思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 张正华
[导读]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全国人民投入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个人除了积极支持并参与这场“病毒狙击战”外,更多了一份教育的责任,多了一份对学生的牵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借助此次网络授课的资源优势认真研讨,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让网课“停”一下,反思“我”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听课的时候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在听课时应从授课教师的教材分析、语言组织、评价方式、多媒体应用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由于“阳光校园?空中黔课”数学科是我省比较有名的学校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和打造,选择名师或骨干教师进行授课,兼顾了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内容。每节课听完后,大家都被授课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但却只看到网课的精彩而忽略自己的反思和自我提升。这时便要求每位教师按下暂停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是我遇到这个问题该怎样去处理?
         2.授课教师这一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本节课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3.我在这个知识点讲解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接下来我将怎样做?
         ┉┉
         每位老师听课的时候带着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认真记录,确保听课的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真正让教师通过网络学习获取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忆网课呈现方式,反思教学环节。
         一节完整的课堂具体有哪些环节,是每个老师必须掌握的。每节课听完后,教师在本组教研群里对网课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纵观这些优秀老师的课堂,我们发现每一节数学课的呈现都是从“课堂引入-----探究新知------拓展练习------总结提升-----作业布置”这几个环节进行,且每个环节时间安排合理。可以看出:规范是发展的第一步。结合课堂这一核心阵地,所有的数学老师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对如何规范有了明确的方向,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这几个环节,长期坚持,让每节课都成为规范、完整的课堂,我们就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让网课再现,反思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
         纵观所有授课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非常到位的,今天我们要反思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倘若课程标准都未掌握,又何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课程改革,我们知道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但我们该如何去组织、引导、参与是值得研究的,可能我的课堂在向这方面进行,但进行的程度怎样,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受其他因素干扰而放弃等等情况都值得反思。
         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听课时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思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每节课后在学校教研组群中以课堂小结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发现授课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常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实践,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下面是我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中的反思情况:
         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中,老师与学生交流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前一天的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思考。仔细反思每节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都把数学思考放在了首位,而不是进入课堂就直接开始数学知识的教学。
         接着老师让学生写出5的倍数,给学生操作实践机会,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找出它的规律,既给学生操作实践机会,也为学生的验证作铺垫。进入验证阶段,出示《百数图》,学生们在《百数图》上非常直观的就找到了它的规律。整个教学环节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体验。老师还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在黑板上呈现出来,板书中不仅有知识,还有方法,简洁明了。
         结合两个月的网络教学观看和反思情况,授课教师们不仅做到了教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做到了教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用不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能力,这才是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所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四、借网课平台,反思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生活中的应用应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是纯粹的数学问题,我们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考试这也是应用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有没有效果,应该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来,因此掌握练习和作业的布置已是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借助网课平台,反思自己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培养。每天结合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作业、练习作业和实践作业。  
         通过近两个月的交流,大家认识到授课教师布置的练习体现了层次性,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由浅入深进行了巩固,照顾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中,课堂上陈老师只用了两个练习,但这两个练习既有基础知识巩固、又有知识拓展提升,满足了所有层次的学生。通过这两个练习,班上基础差的学生和成绩拔尖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生课后去完成作业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了,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从授课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可以看出:课堂上的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不能重复训练,以量取胜,更不能不加分析思考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设计时要明白每一个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在哪里,能让全班不同学生达到的效果怎样。
         下面我对《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作业布置反思:本课的课后练习只有4个小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从时间上来看完成是不费劲的。但从质量上来分析,第一小题完全可以直接用公式完成,第二题需要学生先算出底面积,而题目给出了半径,学生要算出圆的面积再去求圆锥的体积,比第一题难度提升了。第三小题学生在求底面积时要先通过直径算出半径,比第二题又多了一步思考。三个题目层层深入,从易到难,但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第四题属于拓展提升题,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真思考理解题意,部份学生可能先算出圆柱体积,再算出圆锥体积,最后用圆柱体积除以圆锥体积得到答案,而有的学生可以直接用12÷3=4(厘米)。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4道题是有效的,这样的作业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做到少而精,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以此次网课资源为契机,从授课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时交流分享心得,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思考去听,结合自己的教学去听,借助网课优质资源,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