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导入环节入手,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形成质疑问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做些探讨,以供一线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一、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基于矛盾的认知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探究兴趣才有充分的动力愿意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情境的形式化故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充分了解课堂实际,基于学情特点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创设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在求知欲望的激发中配合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时,在学习“边角边”判定方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草稿纸上利用直尺和量角器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需要满足∠B=25°,AB=4cm,BC=6cm,并用小剪刀将其剪下来,通过与其他的三角形对照看是否能重合,然后提出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改变角度和各边的长短后再次进行实验,这样,在反复操作中让学生发现有两边和其夹角对应相等,那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这样,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反复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能有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学习与探索。而数学学科虽独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但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且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温度计记载的温度: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打游戏中的掉血和加血、股票中的涨和跌,由此使学生发现了这些都是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结合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实际意义,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引导中增强其学习动力,有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审视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信息的传递往往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却少之又少,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之外,还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探究对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与体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若干个正多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角和边各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对其进行初步感知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五边形,并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你能求出这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分别提出了分割法、割补法、量角相加法等等。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进行合作探究。如此,通过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由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探究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使课堂教学收获了事半功倍之效。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模式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富有激发性的情境能引导出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立艳.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的设计及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35+138.
[2]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0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