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脉”——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李艳秋
[导读]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这给他们理解语文中的相关内容带来了阻碍

         摘要: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这给他们理解语文中的相关内容带来了阻碍,这也给语文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他们的常见学习心理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抓住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设计,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本文结合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了具体的语文教学策略,希望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素质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语文教学;主体地位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受到了教师的教学关注,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少,加上他们的性格多变,在教学中如果想通过学科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下很大的功夫。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性格发展也呈现了多样性,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关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渴望赢得同学的支持和肯定等等,这些成长心理为他们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自身的学科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此,语文教师要一边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一边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让他们产生正确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模仿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要有示范性
         我们都说孩子和家长相像,并且每个小学生自身的模仿能力较高,他们往往看到大人怎样,他们也跟着模仿起来。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他们常常将教师当成了模仿的对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言语、神态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成为了影响学生的主要方面。教师朗读语速和普通话的标准性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因素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为小学生做好成长指引,让小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语文教师在黑板写字时要注意笔迹的清晰,并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写法进行书写,在长久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写字积极性也明显提升,他们的自主能力也越来越突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在示范中,教师要注意音节的准确性,要确保语句的停顿和语气的抑扬顿挫。在富有情感的阅读中,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的情感,带动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语气朗读起来。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教学影响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还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贪玩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要充满趣味
         小学生大多喜欢玩乐,在充满乐趣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积极趣味被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以提升。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乖乖听课,在课堂给予了学生太多的限制,不与学生进行互动,甚至一节课下来一直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语文授课,显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为学生创设富有童真童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充满趣味的课堂环境中,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盘古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动画视频。在视频观看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因为他们都对动画非常感兴趣,如果让他们在课堂观看到相关的视频,他们内心一定乐开了花。在让他们观看视频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比如“在这个短片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你们觉得盘古的精神对你的启发是什么?”“在将来遇到一些难题时,你会不会像盘古那样坚韧执着呢?”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看心得进行观点的分享。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探索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要具备探索性
         小学生都有一定的探索心理,他们总是渴望对外界的世界产生认知,总渴望到一个陌生的天地进行研究和总结,总希望在他人不知的领域发现新的秘密。小学生的头脑中简直充满了各种可能,他们就是一个个小科学家。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语文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权利,完全忽略了学生创新发展素养的培养。而当今的发展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索与好奇心理,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让他们的语文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麻雀》一文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只老麻雀为护佑自己的幼儿而敢于与高大的狗对峙的场景。这个看似简单的生活场景,却是我们成人最容易忽略的教育素材。为了让学生掌握文本的这种写作方式,我先让学生进行了文本的阅读,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让学生进行体会之后,可以说这样的生活画面或多或少已经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他们对文本的描写手法也已经了然于胸。在课堂的结束时刻,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并尝试将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还满足了学生善于探索的心理,让学生在生活观察中产生了对万物的敬仰之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积极性。
         四、基于竞争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要有竞争性
         小学生喜欢比赛,特别喜欢以胜负论英雄。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一些语文教师还打压学生的竞争心理,觉得学生爱表现自己是一种爱出风头的表现。在教师的打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下降,对语文的情感也逐渐下降。而如果语文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体会一定的竞争气氛,让他们在竞争中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则可以弥补传统的语文教学问题。语文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主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竞争,提升学生的学习竞争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讨论,教师给予学生综合评定,评价出讨论结果最好的小组。在竞争的环境中,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对语文的认知也更深刻。
         例如,在《巨人的花园》教学中,频繁出现了巨人让孩子们滚出花园的语句,在巨人的语句中透露出巨人不喜欢小孩与热闹的脾气。在他多次让小朋友们“滚出去”之后,他的花园里终于回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他的快乐也随之失去。巨人再也感受不到春意盎然和芳香四溢了,甚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凄凉和孤独。而在文本的最后语句中,作者用了“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这一句话不仅是文本的点睛之笔,还是文本的情感升华。为此,在教学中,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讨论为何巨人感到了温暖和愉快。最后,我选出一个讨论结果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他们奖励。如此,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活跃起来,他们纷纷进行讨论,并表达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和看法。如此,不仅提升了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让他们理解了文本的主旨,提升了他们的情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深刻总结小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让语文课堂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起来,促进小学生积极的语文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J].学周刊,2018(28):91-92.
         [2]朱永柏.探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6(07):80.
         [3]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08):167-168.
         [4]胡群芳.浅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07-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