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丁鹏程
[导读] 初中数学具备抽象性、严谨性以及应用性等特点,是探究数字与图形的学科类型。
        摘译:初中数学具备抽象性、严谨性以及应用性等特点,是探究数字与图形的学科类型。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数学思维能力包含了观察、分析、概括、归类、推理等内容。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理解数学概念、探索阶梯策略、培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可以在学习中灵活变通,还能触类旁通,用于许多层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维度地分析,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学生在分析与推理过程中,往往会关注结构规律以及模式等,然后会根据相关的数学语言有效表达,进行大胆的猜测,进行有效思考。让学生能掌握灵活多变的思维技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中,证明无论k取任何值,关于x方程,x2+(K+2)X+2K-1=0拥有两个不同实数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寻找已经学过的数学方法,判断根的数量。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的策略,就是判别式解题方式。这时笔者会带领学生再将判别式的内容再回顾一遍。当其大于零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当其等于零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其小于零时没有实数根。学生进行思考之后,能够大致知道解题的方法,知道接下来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之后学生计算判别式的大小,从而得到相关的结果:Δ=k2-4k+8。当得到这一结果之后,学生还不能够清晰地看出,这结果与零的大小关系,此时就需要继续指导学生去判断,含参数的等式大小,以配方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在适当的指导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验证,并且注意严谨规范地要求学生书写解题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教师更注重的是,以更加便捷的策略,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简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也变得更加简单,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也能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这种教学会忽略一题多解的重要性,虽然教学中一题多解耗费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加开阔。通过科学引导可以让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记忆更加深刻。虽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开始,在教学初期学生会感觉到烦躁头疼,但科学的引导也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所有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解题能力之后,不仅能够运用与数学学科中,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两个连续的偶数积为168,这时要求得两个偶数分别是多少?一般,学生会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一,可以设置较小偶数为X,另一个只为X+2。通过这样的设置就能得出等式X(X+2)=168。通过这个方程求解就能够得出这两个数值,分别是12、14或者-12、-14。方法二,类似方法一,需要将一个数值设为X,这时可以设较大数值为X,而另一个数就是168÷X这样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等式:X-168÷X=2,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第三种方式,可以分别设置这两个数为X-1和X+1这时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等式(X-1)(X+1)=168,也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这类题解题策略非常多,需要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实现学生思维广阔性培养。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时常会用到变换数学知识,将问题的已知条件、结论、内容和解题形式进行变换,从而转变数学题目。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寻找问题的本质,让数学问题最本质的内容可以完全显露出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转变数学题目的已知条件、内容和问题进行强化练习。教师也需要精心地设置练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本质。

例如,求证题:已知AB是⊙O的直径,CD是弦长,AE⊥CD垂足为E,BF⊥CD垂足为F,求证:EC=DF。此题可以变换为:已知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BF交⊙O于G。让学生判断EC=DF;DE=CF;AE=GF;AE+BF=AB。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四、设计分组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经验和实验结果的表明,学生如果能够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和体验,他们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更好的训练。分组合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展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与组内成员的相互探讨与交流,一方面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够带给学生启发,将自己的一些创新想法和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思路等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从而通过彼此间的分享,让学生对同样一个问题有了更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当中,学生通过彼此之间充分的交流和密切的合作,可以把一个问题的各方面考察和教师一起整合透彻。相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分组非常关键。在分组中教师要注意小组之间的人数控制,3到5个人比较合适,他们在数学的思维灵活性、成绩方面具有差异性,才能使合作多元化,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团结合作,彼此能够给予对方更多的支持分享和帮助。同时,教师也会通过设置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的分组也要保证组和组之间的同学实力水平相当,这样,他们才有竞争的可能,竞争才相对公平。所以,分组非常关键。除此之外,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表现,及时做出一些干预。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索思考和发现,所以干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引导启发的过程。因此,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开展中需要教师注意到各种细节和问题,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综合实际的生活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他们目前的情况进行更有效的思维训练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多样性。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所表现的思维能力不可能仅仅是单一的一种类型,受到初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自我地考虑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具体特点研究得不够,调查不充分,所以在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比较明显。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改变工作的方法,能够在科学系统的思想指导下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
        六、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效的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了才能够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发现数学学科中所蕴含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美清.浅谈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2(3):20—23.
        [2]?徐妙春.浅谈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8):45.
        [3]桑成龙.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风,2019(27).
        [4]朱春苗.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