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洪树彬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既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既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又要强化分组教学的有效应用;既要强化生活积累,构建具有生活元素的问题情境,又要强化探究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既要注重评价内容的优化,又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1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解读
        初中核心数学素养的培养,就是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爱好,学习用数学的逻辑方式来思考问题,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面对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其中也包括抽象问题、多维空间问题等等。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好后,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大方向的数学逻辑,能够从发展的角度、前瞻性的观点设想未来的数学。数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在获得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之后,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将其广泛推广到其他问题上,加以合理运用。
        2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教育价值
        培养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全面和复杂的项目,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它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部门,甚至涉及与人口生计有关的社会发展问题,等等。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数学核心素养,将其融入主流教育,渗透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要不断审时度势,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达到突破性教学。除此之外,还需要实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学以致用,从而真正实现现代化数学教育观念。
    3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3.1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真正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这样,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真正学懂学透。
        3.2 强化分组教学的有效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分组。比如,教师在分组中注意小组间的人数控制,一般3到5个人比较合适,他们在数学的思维灵活性、成绩方面具有差异性,才能使合作多元化,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团结合作,彼此分享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设置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的分组也要保证组和组之间的同学实力水平相当,这样,他们才有竞争的可能,竞争才相对公平。
        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表现,及时做出一些干预。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索思考和发现。因此,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开展中需要教师注意到各种细节和问题,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强化生活积累,构建具有生活元素的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引进平时积累的生活事物作为教学素材,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时,可以把自己平时积累下来的生活案例以及素材融入进来,搭建出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有新鲜感的问题情境氛围。
        此外,教师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生活化案例的数学化整理,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数字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以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在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桥梁。这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功底,也需要教师具备热爱生活的态度。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构建要从源头活水来,要保持一种习惯,保持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从而让数学课堂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惊喜感。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都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这些案例。已有的证据表明,这种思路和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和探索。例如,在讲解“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积极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因素,适当引入到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之中。
        3.4 强化探究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
        为了更好地让数学探究学习方法广泛应用,首先要了解其内涵,以及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以此形成学习交流的小组,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师生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类似问题的创设,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3.5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3.5.1 注重评价内容的优化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状况时,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结合掌握的具体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管对知识学习的情况怎样,还是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情绪,教师评价都要以鼓励为主。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的学习充分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对教学发展有积极作用。换句话说,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过程中,不可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中找到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3.5.2 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注重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也就是对学生评价不但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不但要综合思考学生的当前情况,及时找出和发展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也要思考学生的过去,注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评价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相互欣赏和学习。通过采用多维度评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
        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图形性质的相关知识点时,相较于以往只关注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有效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余飞.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8(3).
[2]陈颍.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谈初中数学法则教学——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为例[J]. 中学数学研究(下半月), 2018, 000(008):P.1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