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各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方式,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视野和综合素质,更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效果,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根据学习进度,构建知识体系,本文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重要价值,并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阅读;复习教学
引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综合素养。近年来我国高考试卷当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的考核分值比重也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了国家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相比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而这也和我国坚持素质教育全面化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此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
一、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价值
首先,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梳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才能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和构建中合理的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关联。同时,由于思维导图具有思维放射性的特点,在帮助学生串联不同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强其中的关联性,形成既不断拓展,又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将语文学科的相关理论内容有效浓缩变得更加直观。
其次,对于高三语文阅读内容而言,所涉猎的因素非常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考虑其中的人物事件,地理时间,还要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明确故事矛盾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当所有相关知识点一股脑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很难快速的理清思路找到切入点,为此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分级化,关联化的功能,明确阅读思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并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兴趣阅读,个性绘制,延长记忆,加深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避免死记硬背的土方法,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内涵为后续的解题奠定良好基础,并提供清晰思路。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复习中的有效方式
首先,为了能够加强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中的有效运用,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相应的复习环节合理的插入思维导图的运用时机,并向学生普及思维导图应用目的和功能。
例如,当学生复习《鸿门宴》的过程中,由于文章其涉及到的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构建复习体系,比如以鸿门宴这一词为核心延伸出两个方向,项羽和刘邦,并将两人所在势力当中相关的人物进行概述,如萧何、韩信,项庄、樊哙等等,并将项庄和刘邦之间,用虚线相连并标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这种思维导图的构建,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文章中涉猎到的相关人物,同时也可以以每一个次级核心词出发,再次进行相关内容的延伸。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串联学生知识结构,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回忆思维导图的方式,找到解题切入点提高解题效率。
其次,除了对人物角色进行思维导图的串联之外,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着重强调场景以及情境的串联。例如,在复习《雷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剧作家曹禺描写的社会背景和资产阶级家庭所处的环境为核心,以两个家庭延伸到8个人物的思路来刻画思维导图,并将其中两家人30年的恩怨作为思维导图构建的主线,清晰地描述如大家长周朴园、单纯少年周冲,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为爱受伤的女人樊漪等等,结合不同剧目的所在场景和人物关系,对整个文章作品进行串联,这样一来二去,就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把握阅读内容,相比于以人物为核心的思维导图而言,以场景来构建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方便学生记忆文章内容的顺序。
最后,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只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刚接触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一味的追求内容的丰富,忽略了思维导图本身的逻辑性。所绘制出的导图,内容冗杂,不利于记忆,这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最初目的相悖,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简易化,清晰化,逻辑性,便捷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类目的教学内容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高三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思维导图不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对涉及到的相关人物事件地点进行串联,并能够合理的把控人物角色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元宾.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河教育,2017(12):21-22.
[2]刘云芳. “思维导图”在文言句式复习中的归纳与整理作用[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8):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