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升;既帮助小学生掌握等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也能促使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前面发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文对思维导图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围绕课本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本中较多的知识点,包括生字、生词、近义词、反义词、语句、语法等等。由于教材的知识比较繁杂,文字堆积等,会让小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惧怕心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意志力不坚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构建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进一步运用。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探究欲望强的特点,让小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学习语文,帮助小学生的语文意识能够进一步受到启发。
(二)、升华文学作品的内涵
在学习语文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所以,教师要运用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可以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根据课本中中文学作的文学内涵来影响小学生的语文思维,使语文意识得到增强。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让小学生的学习思路可以充分融入到文化作品的结构、意境中去,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大篇幅的进行灌输式教学,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教师可以将这些节约下来的教学时间,用到互动交流、探究学习上,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发散。
(三)、拓展学生的文学思维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依据拓展教学。在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关键字词、写作手法、叙述题材等都要重点讲授。通过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小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都得到拓展。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提升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授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帮助小学生降低阅读的难度,促使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在具体的教学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多是以教师主要讲授、学生被动倾听为主要教学模式,这种形式单一、枯燥,也不符合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性,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教学,使学生可以良好的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阅读学习,将阅读文本的主题、主线等清晰的列出来,然后通过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方法,绘制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理清思路,使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复习中的应用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比作成一棵树,而这些已经被列出和填充的语文知识点就像是树叶。要想枝繁叶茂,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去探究和挖掘这些知识点。因此,思维导图可以促进整合语文学习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在语文复习时,思维导图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单课复习、单元复习,还是总复习,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复习,针对每一课、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细节,都可以找到具体的位置,节省了大量的查找、翻阅的时间,可以将学生下来的时间用于记忆和运用知识上去。
(三)、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是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通过思维导图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点可以让小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和运用。特别是在习作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先列出习作的主体结构和框架,再进行扩展描写,根据主体结构添加词汇、语法等。在具体应用思维导图时,第一步,让小学生进行构思;第二步,确定描写的主题;第三步,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习作形式;第四步,把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整理,为习作做准备;第五步,实施动笔习作,将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技巧有甄别的进行运用,最终创作出优质的文学作品。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法,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逐渐培养起小学生的语文独立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永梅,刘晓丽.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8):49-52.
[2] 艾志勇.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