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只做形式上的转变,表面上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选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获取方法。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的动起来呢?笔者通过班级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前提条件
(一)合作学习任务要明确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二)合作学习时机要恰当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要落实人员的安排
1、重视小组人员搭配。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 “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3、重视小组人员的分工。经验告诉我们,导致小组合作交流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懂合作,学生不懂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就是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理服人,评价他人等等。
三、教师要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2)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圆的面积由什么图形的面积转化过来的?从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比一比,很快就明白了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练地掌握了公式的应用。(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学习,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然后分组讨论,动手量度“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特征?,再用圆锥的器皿用水或沙放几次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器皿就放满?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热烈的讨论后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合作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时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五、注重评价,使学生更快成长
1、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对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习得失。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3、让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的弊端,让学生在合作中更懂自己。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法的其中一种,它是课堂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教育研究》2002.2 李淑媛.
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