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视野下幼儿园建构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周小燕
[导读] 建构游戏一直以来以它独具的魅力深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喜爱
        [摘 要]建构游戏一直以来以它独具的魅力深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喜爱,幼儿能在协商、谦让、合作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核心内涵,让幼儿自由、自主的与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以精心指导做支撑。更以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适时介入指导,并灵活通过多元的方式来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活动;观察;指导;全面发展
        开展建构游戏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我们观察在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活动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幼儿园建构游戏流于形式化,没有使建构游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学习建构游戏的分类、各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及建构技能这样才能掌握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
        一、教师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困惑
        1.不知道指导应当从何入手、何时指导,用什么方式指导。
        2.活动中观察与指导不足,幼儿搭建出各种各样的样式,老师是允许这种情况?还是要介入指导?怎么指导?
        3.分组搭建时,只关注到了一两组幼儿,忽视了其他组的幼儿。
        二、什么是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1]是创造性游戏之一,是指幼儿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思维和创作塑造物体形象、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三、观察
        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地指导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2]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建构活动,就要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一)观察的作用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
        2.观察是对游戏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3.观察是对游戏进行正确评价的保证。
        4.观察是制定下次计划的依据。
        (二)各年龄段观察的范围
        1.小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兴趣、技能等。
        2.中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独立性、想象创造能力及结构技能与行为习惯等。
        3.大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与坚持性品质等。
        (三)观察的现状
        1.教师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观察的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
        3.发现问题时,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介入。
        观察是教师“干预”的基础和基本的指导方法。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脑袋去“思考”,只“看”不“想”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教师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搭建行动。观察之后,我们应该适时介入指导。
        四、把握时机,适时指导
        (一)幼儿游戏开始处于低潮时
        以幼儿搭建体育公园为例,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看事物还是比较表面的。想要继续搭建一定要让幼儿了解体育公园里的设施。知道体育公园里到底有些什么。所以这时应该需要老师的介入,组织幼儿经验的互动。
        (二)“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3]如果是幼儿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那么幼儿从中学到的东西,就会更加有意义。


        (三)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
        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幼儿长时间探索没有结果,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有效的。
        五、介入方式
        (一)立即介入
        1.当幼儿出现负面情绪或行为时。
        2.当环境中因人群拥挤或使用材料、工具而产生不安全时等等。
        (二)暂缓介入
        1.当幼儿发生技能困难时。如:不知怎样将天桥的楼梯与梯面连接起来。
        2.当幼儿游离于游戏情形时。如:大家都在拼搭,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先给他时间观望他接下来干什么。
        3.当幼儿在延伸或扩展游戏内容有困难时,鼓励幼儿先自主思考等等。
        六、如何指导
        (一)指导方式
        不管是直接介入还是暂缓介入,[4]介入之后可以怎样进行指导呢?指导又称干预,主要指导思想是要体现“授之以渔”的理念。所谓干预指教师在周密细致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影响媒介,巧妙地采取各种方式,或示范。
        1.平行式干预
        平行式干预是指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意在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2.交叉式干预
        教师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儿邀请,或自主扮演角色进入活动情境,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的目的。
        3.设疑式干预
        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的思考,并且师幼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
        4.垂直式干预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争执现象,或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区域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与引导。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越权”,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法。
        (二)各年龄段指导的范围
        1.小班
        应侧重认识建构材料,学习初步的建构技能,稳定建构主题并建立建构游戏的规则,学会整理和保管建构材料,养成爱护建构材料的好习惯。
        2.中班
        进一步掌握建构技能,鼓励幼儿与同伴共同建构,大胆想象和创造,并能相互评价建构作品。
        3.大班
        侧重引导幼儿开展,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型结构游戏,引导幼儿进易步美化自己的建构作品。
        总之,把握介入时机,用“引”而不用“教”。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5]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指导方式,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先行”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幼儿的游戏结果,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变化调整相应的指导对策,其实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并不仅仅是选择“等”与“引”,而是表达我们对幼儿的一种尊重,对幼儿发展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6
        [3]周萍.建构游戏中幼儿能力的培养[J].视野,2012,(5).
        [4]刘淑唯.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与实践[J].学前教育,2014(26):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