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类比思想的出现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同时类比的思想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空缺。本文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经验,从新旧类比、运用类比、应用类比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数学类比思想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类比思想;高中数学;应用策略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障碍,学习的难度和压力也会逐渐地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类比思想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简单化,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探究,为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类比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有条理。在数学学习中运用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一、在教学中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量,最关键的便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的习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对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加深旧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1】。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对数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指数函数知识的复习,回忆指数函数的概念以及性质,接着引出对对数函数形势的了解。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在指数函数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着某种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会得到细胞的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反向的思考:细胞在分裂多少之后可以得到100万个细胞呢?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顺势让学生了解对数函数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熟悉感。在复习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发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
二、在教学中进行类比思想的运用,为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类比思想的教学,让学生将繁杂的数学知识总结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有条理性,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也更加的顺畅【2】。类比思想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不断地提高,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授“函数概念和图像”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通过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函数概念和图像的学习。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有关函数的概念知识吗?然后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初中阶段我们是怎样进行函数概念的学习的?我们如何进行函数概念的确定?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运用集合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函数概念的讲解,在课堂最后顺势为学生进行函数定义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概念和集合概念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然后通过教师一步步细致的引导,学生慢慢对知识梳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三、在教学中对类比思想进行应用,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定理的学习
高中阶段的数学定理的概括性相对较高,知识的抽象性对比其他时期的学习阶段而言更难以让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太过于抽象而导致无法进行知识的学习。类比思想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让学生能够透过知识的表象进行知识本质的认识。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相似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深化,学生将对知识的片面积以提高为对知识的具体应用。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本章节的内容其逻辑性相对而言比较的强,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就稍显困难。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搬运到课堂之中,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在理解知识概念的过程中将抽象概念变得更加的具体,也让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变得更加的清晰,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感受进行数学定理的理解,在进行定理应用的过程中也就更加的得心应手。
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类比思想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将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整理,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的全面。
参考文献:
【1】吴斌. 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探讨[J]. 考试周刊, 2011, 000(042):73-74.
【2】高源 . 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探讨[J]. 中华少年,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