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课改,有效提质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蒋迪
[导读] 我国教育不断的发展,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不断加深
        摘要:我国教育不断的发展,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不断加深,这样的形式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指引和引导下,各学科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特点。在文章中,笔者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探讨,对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提供相关的教学策略和经验介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措施
        引言: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观念额的不断普及,教育观念要不断的更新。教育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庇护,只为学生制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教育要让学生知道能够量力而行,让学生可以一定程度自主独立的解决难题,要在学生实在是无法解决的时候才能够出手相助。学校老师多做引导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与社会联系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布置教学作业,让学生脱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高效率的学习,轻负担的学习。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题海战术大行其道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教教材”教学模式,大多数的数学老师觉得数学教材是自己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所以在一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讲解基本上是翻来覆去的,一遍又一遍,学生也是不断的重复着做着相同的练习题,所以这就成了传统的题海战术。由于数学教学长期的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开展,使大部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以及数学发散思维都被限制了,数学学习的单一化和僵硬化是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形式。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个体学习差异性,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不能进行细致讲解,无法重视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这样的方式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然而数学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这样双重压力的压迫下,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1]。
(二)数学能力开发欠缺
当今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都缺乏的能力,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书本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探究其能力的缺乏的原因,不难发现是因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的活动中,老师没有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生活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学生的转换思维没有得到培养。学生没有可以将考试的试卷做出优秀的成绩,但是对于实际的问题却没有应对和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和环境不支持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小学学生,大多都处于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性格叛逆,逆反心理强,对于各种事物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而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怀疑性非常高,思想非常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强,这些方式让他们无法集中的接受课堂教学学习。

而且数学属于抽象思维形式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培养难度也较大,学生心中有一种畏难情绪,所以想要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教育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我国素质教育的还在普及发展阶段,当前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形式依然是主要的。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够拥有必要的活动开展条件。而且当前的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教学是知识的灌输,并不是相关技能的推演和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接受是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以及学习的创新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难度是非常大的[2]。
        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观念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开展中,老师要注意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逐步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运用新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加上数学属于逻辑思维的学科,对于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高度。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压力,而过大的压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是有害的。学生在长期学习压力的压迫下,其学习思维就会产生束缚感,对于新事物的探索,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那么这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将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老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对于相关教学活动环节的开展,老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特点出发。要以兴趣为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实验演示,揭示问题的原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少,对于一些相关生活问题的认识深度有限,学习时的理解能力不足,从而无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保持有探索性和趣味性,学生不能理解问题中的深意。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相关问题的实践演示,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问题的变化形式,以此来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举例来说,一段木头锯成3段,需要5分钟,那么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如果是直白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的脑海中难以形成相应的印象。这时候,老师可以用一根易折断的小木棍代替,老师折断小木棍折两次成为3段;然后,将小木棍折断为五段,折的次数的4次。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可以就能够直观观察到木棍的折断过程,学生就能够很全面的理解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还有,在教材中,老师在教授对于时钟的认识的时候,学生不仅可以要在书本上认识,在放学或者上学的路上都可以仔细的观察发现,看见钟表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结束语
作为数学教师要跟紧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用理性化的眼光对待数学教育,不断创新和调整教学模式,让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雪. 理性看课改,有效提质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求知导刊, 2020(3):22-23.
[2]张正校, 闫永红. 理性看课改 有效提质量——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