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该集中精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尊重和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和主动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在参与中体验思考的快乐、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真正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益。
关键词:学生;参与;体验;数学;零距离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愿参与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1、精心设计新课的铺引题。例如:教学一般应用题,教师设计“你用多少钱,买什么学习用品,单价是多少?”分组收集信息,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编一道应用题;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这样设计“附小对六年级进行体育达标复测,已知六(1)班51人达标,六(2)班50人达标,六(3)班48人达标,如果你是六年级体育老师,你会抽哪个班去参加复测?”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由于思维的定势,有的会选择六(1)班,但马上会有人反对。接着让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能光看达标人数的多少,还要看班级的总人数。这样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2、精心设计教法。千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生厌、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的直接原因。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教学中要变换教学手段,使学生乐学。如组织小组讨论、分组实验、自学等。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让学生先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量出长与宽,计算四边形的总长。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分别用两种不同的色彩)闪烁,启迪思维,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发现只需要一个长和一个宽即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几种不同的方法,找出最简单的一种。这一过程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让学生爱参与
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
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会使他们兴趣横生。
把生活中用到的各种数学知识,如按比例分配电、水费,计算储蓄利率,日常买粮菜等这些天天遇到的问题,编成例题或习题。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与。
三、提供生活素材,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参与
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如教学“分解质因数”这部分知识,学生必须对因数、质数、合数等概念十分清楚,最基础的乘除法口算要过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学生感到亲切,易理解,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应用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践,让学生会参与
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更要注意将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实际操作的步骤。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设计了如下几组活动供学生操作:
第一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组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都相等的三角形,观察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组比较每个三角形和原平行四边形,分成的每一个三角形面积和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比较,很快得出结论。有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探讨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时,就比较容易想到把梯形变成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实践探索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发成就动机,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善参与
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成就动机,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乐参与、善参与。如:指导亿以内加减法口算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并将一些口算方法分类。如口算“280+430”时,有的同学用“280+400+30=710”;有的用“200+430+80=710”;有的用“(200+400)+(80+30)=710”;有的同学干脆用“(28个十)+(43个十)=71个十,即710”。只要合情合理,学生每想出一种方法都给予鼓励。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认可,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到激励,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形式积极、认真、踊跃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慧. 让学生与现实生活“零距离”[J]. 江苏教育(18):34-35.
[2]胡顺金. 让数学与生活零距离[J].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7(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