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构建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了”,还在于使学生“会学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运用一些生动、新颖、活泼的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的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巧设情境 在导入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缺乏学习动机,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铺垫导入新课的时候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感兴趣的场景。而常见的枯燥的内容往往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使学生形成主动的求知欲。只有当我们老师所设置的情境有新意、生动的特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故事情境就是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利用白板希沃软件,制作优美背景,设置一种源于生活,具有童话童真童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得到调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学欲望,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一课时,我在导入新知的时候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小企鹅排队过冰山的故事,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通过投影播放画面,企鹅妈妈带着一群小企鹅出去玩,前面有3只后面有五只,同学们一共有多少只啊?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通过看图找信息和听老师们讲故事,很快可以得出结论。接着我又继续讲到,这个时候小企鹅路过一座冰山,于是企鹅宝宝排队穿越冰山,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告诉我这个时候有几只企鹅被冰山挡住了?”这个时候孩子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有的说6只,有的说2只,这样的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乘法三的时候,我一边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画面,一边给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有许多哲学著作,它们不仅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蕴含着一些数学知识,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捶,日取其中,万世不竭。”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庄子老人家这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教师演示,边操作边演示师,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还剩几分之几?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剩下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解决“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会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二、优化情境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如果刻板地去教授,用注入式教学方式去教学,学生又会因为失望和没有意思,而使形成的动机消失。因此老师们由铺垫式引出新知把学生带入情境以后,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有关联贯彻始终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感官,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时,我要求学生现场演示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 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精通信息技术,将教学情景进行优化整合,利用希沃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演示和制作课件。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又因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学生一看就懂,产生顿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前后“一课时,我找了一组同学来完成排队游戏,我点到学生名字,然后要她自己来回答,”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我站在队伍的第几个?”然后依次来准确的描述自己的位子,通过情境模拟,让孩子们能区分和描述,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在情境中增加积累知识。
三、依靠情境在反复中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这就需要我们将“数”与生活紧密结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实践和理解,培养学生发展空间逻辑思维。比如在教授“
比如在教授“面积单位”后,我编了一道这样的巩固题:学校要给这间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已知每块地砖的边长为2分米,铺满为间教室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学生就会发现条件不够,我又出示了一个卷尺,学生就明白了要拿卷尺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长与宽。这样加强了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中,孩子们学的开心老师也教的轻松愉快。
总之,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运用教学情境是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主动学习,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展示思维能力,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了”,还在于使学生“会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