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因果逻辑关系教学 ---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文几个问题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孙伟
[导读] 自高考教育改革始,历史作为承载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学科
        【摘要】 自高考教育改革始,历史作为承载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学科,离不开对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但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以有限的章节,论述时间跨度较长、空间延伸较宽的知识点架构,故而存在知识点架构内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断裂,因果逻辑关系丢失的现象。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架构内部联系断裂的现象,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并尝试解决历史教师讲授知识的断裂性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因果逻辑; 连续性;苏联模式
        一、“一五计划”与“苏联模式”
        据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语境,构建起历史事件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现在的高考要求与教材编写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比如: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题)据统计,1954年1月至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度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迫切

        很明显这道高考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须知,建国初期的新生政权是没有大规模进行大城市经济建设的经验的。在第一个历史过渡阶段,苏联模式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正途,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援助中国156个项目,直接帮助了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否则“一穷二白”的家底无论如何在短时间内也无法积累工业化的资金,更何况人才与技术不是几年之内就可以解决的。“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是当时常见报端的提法。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之中讲清楚了这一点,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一五计划的背后的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是我们回顾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的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只字未提苏联的建设模式,只是单纯的给我们一个结论: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50页。]显而易见,如果仅仅凭借课文的理解,是很难对类似的高考题型进行合理的解释的。二者之间似乎缺少了必要的逻辑连接,学生也缺少对“一五计划”理解的历史语境。而连续完整的历史语境可以弥补因历史教材编排而出现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断裂,历史连续性不明的现象。


       
        二、中共八大为何中断,转向“三面红旗”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探索与失误时期走了些弯路,特别是“三面红旗”,给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直接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经济困难。但是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却恰当的指出了当前国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历史证明,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为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没有坚持下来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社会主义建设直接倒向了“三面红旗”?这些问题迟迟未在文章之中涉及,通过探究课文的字里行间亦未见任何解释的字句。换言之,课文的编写过程之中忽略了因果关系的构建,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之中有明显的割裂感。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都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景回归,将学生的因果关联给讲透彻才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同国内外阶级敌人、民族敌人进行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诞生和壮大的。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中共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的经验。这种经验渗透到了经济建设领域,导致当时很多领导人用政治观念来看待经济问题。虽然在“一五”计划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冒进问题,但是毛泽东认为要把群众提高的觉悟和热情转化为生产和公有化的推动力,所以,经济上出现的问题一度被掩盖,进而用政治阶级斗争的办法来对待试图纠正错误的干部。1955年出现来“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批判就是最好的证明。毛泽东也认为可以通过“反右倾”来加快中国工业化乃至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对时局变化最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思想日趋活跃,在文化、教育、科学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有些人还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公开批评,其中有不少尖锐意见,还有一些错误言论”。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了进攻,这种进攻与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面对这些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地位,出现了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把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一概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的政治高压下,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的论断又回到阶级斗争的老路上来。为了短时间内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毛泽东等一批领导人认为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当赫鲁晓夫提出苏联15年赶超美国,毛泽东提出中国15年赶超英国。1957年底,人民日报社论开始出现“跃进"“大跃进"的词汇。虽然毛泽东和当时的领导人认识到中国现实国情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但是只要万众一心,再难的事也会在短期内完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满自信,是那个时代特殊心理和思维方式,而且有苏联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三、结论
        高中历史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复现的学科,而需要教师把握其较强的灵活性和逻辑思辨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内部之间的因果联系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和因果分析问题的方法,注重历史知识连续性的培养,防止学生知识的断裂化,碎片化。如此,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形成,也能更好地解决学生逻辑混乱的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