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赵银山
[导读] 高中地理合作探究性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摘要:高中地理合作探究性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既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又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逐渐成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喜爱使用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出当前合作探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对策,提出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旨在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关键词: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学科素养的过程。学生是探究性的主体,学习地理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地理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合作探究活动。
 一、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笔者在对高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教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前该种教学模式大多流于形式,教师仅仅采用小组讨论法,没有从更多角度来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样会无法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作用,最终影响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一些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虽然他们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但大多数学生探讨内容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相符,有时会小组内进行聊天,最终无法达到探讨效果。
2.合作分组不够科学。高中地理课堂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应该要保障分组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但现实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小组分组不够科学,比如一些教师为了讨论方便就按照座位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结组,使得关系好的学生成为一个小组,可能导致各小组之间学习效率差异较大,整体学习成绩好的小组学习效率高,成绩差的效率低,最终影响到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3.探索课题缺乏趣味性。可以说,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都是他们的第一学习动力。在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个趣味性较高的探索课题能够有效集中所有成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能收获喜闻乐见的教学效果。然而,就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所选取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课题仍旧比较古板成就,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选取带有趣味性、实践性的小组合作探索话题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决定于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价值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对策
 1.要注重合作学习内容,保持分组的科学性
 高中地理课堂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让学生对地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讨之中,最终达到合作学习教学目标。

比如教师在让学生探讨“影响人口的迁移因素”时,就可以事先让各小组成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然后在课堂上大家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最后让他们将本组认为的因素进行总结。在小组共同努力下,他们将其影响因素大部分都能够总结到,比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从而加深他们对该地理知识的认识,满足他们今后的学习需求。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分组的科学性,要打破以往分组的理念,可以采用“成绩好带成绩差”的分组方式来缩小各小组学习差距,学生们在这样的合作中可以逐渐掌握地理知识,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又比如在分组时各个小组成员数量不宜过多,最好不要超过五人,这样可以保障小组探讨的高效性,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当中进行学习。
2、巧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前,要巧妙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全面了解教学的整体内容,依据教学知识点设计最有效的探究问题,保证其与知识点高度贴合,并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相应的问题,通过探究其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以洋流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洋流基本规律时,可插入探究式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教学。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进行探究,会发现其与近赤道区域的洋流方向较为吻合,由此对其进行探究,研究其基本原因。将学生知晓的历史事件作为案例,将其与相应的知识点相联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这就提升该部分知识教学的整体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3、关注探究思路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学科思维得以建立与完善。为此,教师要保证自身思路顺畅、思维清晰,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保证学生朝着正确方向进行思考探究。此外,教师要让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纠正其错误思维。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理解,也可保证学生逻辑思维的正确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以四大天然渔场的形成原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对其中某个渔场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对其余渔场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行引导,对其探究结果进行适当补充,确保学生探究问题时思维的正确性与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全面实施较以往取得明显的进步,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当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更有助于其解决地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实验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系天水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活用“活动”模块,助力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TS【2018】LX157)
参考文献:
[1]向明勇.高中地理教学中合作探究性教学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176-177.
[2]孟思锐.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教育科研,2017(17):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