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中阶段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是为大学阶段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无论是传统的三维目标理念还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核心素养,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辨性。只有通过辩证思考,不断提高自身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应对种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从而形成对理论与现实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努力发挥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思辨性 师生互动 集体智慧
【正文】高中阶段的教学无论是从承接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来看,还是从面向的特殊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象来看,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是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如何辩证的思考问题更加是重中之重。那么除了日常生活之外,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们还是需要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努力提高他们的思辨性。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呢?我们在努力探究中,有些许值得借鉴的经验需要慢慢积累下来。
一、回归教材,利用课本知识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
伴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日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在实践中如何推进探究式学习也有了很多不同的尝试和理论上的升华。 情境设置,诱发学生参与思考往往是比较常用的模式,即教师预先设定一个假定的前提或者场景,让学生围绕此场景展开充分的思考或者讨论,在过程中形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模式被运用的过多的情况下也会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有时可能是为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流于形式的情形居多;有时学生参与了收获却不大。那么我们该思考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教材是师生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要积极利用教材的知识和实例来创设情境和提出思辨性问题,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引发辩证性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我们可以设定四个问题:一是假如你是一支球队的教练你最关心什么?二是球队取胜需要具备哪些因素?三是如何在理论上总结我们这些关注点?四是我们还可以列举哪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论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二、结合社会生活,设置探讨问题提高思辨性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高中教学方式发生变化,不一而足。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可以灵活运用“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如何引起辨的兴趣,不仅仅是取材于教材,更加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尤其是当前的时事热点话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材可取进而有话可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逐渐将思辨精神运用于更多的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去。例如,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当前仍然甚嚣尘上的中美贸易战中美方的一些匪夷所思的做法,让学生去仔细谈谈各自的看法。在观点碰撞中产生“辨”的精神。
三、集体协作,互相合作与碰撞中提高思辨性
课堂既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情景,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甚至是碰撞的场所。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是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主的,充分发挥他们自由灵活的特点。
比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就可以经常性的让学生扮演生产者、消费者甚至是投资创业者等角色,一个人演其他人评论,或者一组人演其他组评论。最后让大家分组讨论和总结得出知识的精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是愉悦的、舒畅的。既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在感受他人思想光芒的同时内心燃起思辨的火花。思辨性不是强加的,而是发乎于内的。
四、情感升华,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在肯定中提高思辨性
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兴趣、课堂互动情况不佳,整个授课氛围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气。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谨遵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除了要以个人的兴趣和激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充满关爱与激情的学习氛围中升华情感。为此政治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学方式要体现出艺术性和科学性,熟练掌握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哪怕是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简单的问题,也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只有提出提问,才可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与学习。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做到认真倾听。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倾听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上都要给予正面的升华,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断萌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原生动力,而不是畏惧心理。
五、课堂思考与课后反思的相结合,自我提升思辨性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了,课堂无论是模式还是效率都有很大的改变,但是课堂毕竟容量有限。课后的反思仍然是必要的延伸过程。反思并不是漫无目的冥思苦想,而是需要结合实际的问题去寻找思路或者总结错误教训。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或者所讨论的实际问题,探索不同的思路,形成不同的对策或者方案。
综合而言,学生的思辨性提高需要发挥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探究情境的设定,也需要发挥学生作为探究问题的主体应有的作用。在不断的思想交汇、碰撞与激荡中,成就学生乐思、能思与善思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高校教育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亚.《智慧引导,巧妙提问——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策略》——《文理导航》2013年3月
2.吴寿杰 《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学中“辩”的运用浅探》——《求知导刊》2016年11月
3.徐凰 《“思辨性”给高中政治课堂添光彩》——《教育》2016年第45期
4.王妍妍《浅析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周刊》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