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历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岳瀚 孙亚飞 刘圣华
[导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历史作为高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深入了解过去和知人论世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相关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将课堂和时代进行紧密联系。本文就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历史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历史;互联网;教学
仍沿袭着“黑板+粉笔+教材+讲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这门原本最精彩、最生动、最丰富的学科却因教学手段的贫乏、单调而变得刻板、乏味。与此同时,网络教学方兴未艾,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容:“网络与多媒体相结合能将语音、文本、图形、图像及视频等综合在一起,直接对人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并且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和管理学科知识和相关的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和与教师交流的新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积极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对于学校而言,多媒体网络可以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大范围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历史专业教学的现状和科技发展的水平,高校历史网络教学的实施成为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理念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两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客观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思维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反映已经存在的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存在的实体,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不是外部事物的简单呈现,学习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它所包含的四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即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意义情境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其方式为学习者就某一主题的不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会话讨论各自完成任务的经过及所遇到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集体中共享,以明确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中,则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以客观主义理念作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只不过是将人作为灌输知识的工具,转变由电脑代替人成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则通过软件的相互链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形象、直观地营造出与学习目标相似的学习情境。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然后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建构主义显然更有助于学习者在现代社会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学习。
        2、目前高校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学生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历史课程作为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程,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并应取得合格的成绩,但是它又是作为普通必修课出现在高校教学中的,同时课程内容单调枯燥,并且对学生的测评要求不高,这就使得学生没有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学生的目标在于考试的时候通过而不是从课程中获得知识,学生对于课程没有认同感,知识为了考试而学,学生的目的是满足学分要求,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其次,授课内容、方式僵化单一,教学效果差。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多倾向于教育理论的灌输,而没有把理论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没有创新,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听得懂,理论与现实有什么关系等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觉得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现实生活没有关联性,所以对课程没有兴趣,不认真学习课程。最后,一些历史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扩充。由于历史课程教材固定,所以一些老师讲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之中,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深,进而在课堂的教学中只是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复述,没有新意,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枯燥的知识点难以产生认同感,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探讨,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效率低下。


        3、互联网时代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1注重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渠道多,已经不需要通过历史老师授课就能获得大量历史信息,为此,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角色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历史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和资源组织者角色转变,历史老师再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更应是凭自己丰富的学识经验和对历史学科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熟悉掌握,引导学生把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历史信息和已有的历史知识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符合历史原貌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由于网络时代面临着海洋般的历史信息,学生在网络上看到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就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事儿”体,也是真真假假,戏说成分多一些,如李剑鸣先生所言:“在网络宣传中,当年明月被界定为‘历史学者’。如果要把《明朝那些事儿》当做‘正史’,那就必须首先重新定义‘历史’,然后重新定义‘史学’。”[2]如何才能还原历史真相?高校历史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历史事实,帮助学生对各种网络史料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同时自主制作适合历史教学需要的动画、音频、视频和课件等资源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审美和评判能力,使教学相长达到一个更高境界。
        3.2合理开发历史教学的网络课程
互联网时代为历史教学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和学习路径,教师可以远程观摩教学,可以传送教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进行教学交流;学生也可以选择网上课程,在网上请教老师问题,这种远程教学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讲课方式,教和学的过程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目前,已经有数十家网络高校研发了近300门历史课程和一批历史课件、优秀历史教案、专家论坛等,组建了一个网络历史教学资源专家库,如由西北大学多媒体中国通史课题组研制的《中国通史》多媒体教学光盘已投入使用,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盘,有文字、图片、视频录像等大量中国史教学实用资料。又如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制的《世界史纲》教学光盘,有文字230多万字、知识点4054个、图片6108张、影视录像427条等大量世界史教学所需要资料。有些高校还开设了“跨国课堂”,国内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选学国外的历史课程,国内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国外开课。有些高校甚至做出历史课程网站或网页,让一些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高校历史课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为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开拓一些面向大众的历史网络课程,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普及,让社会普遍都有接受历史教学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的机会,领略历史人物的风骚,缅怀历史伟人的业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3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求。信息时代的高校学子适应能力强,获取知识途径日趋多样化,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中多样化的信息。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更应该努力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以免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尤其是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生在专题讲座进行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老师您对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看法”,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科研水平,没有对历史事件做出研究分析,在面对提问的时候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对教师信服力的创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教学和科研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能力能够推动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也能给科研带来全新灵感。不少高校历史教师的卓越研究,都是由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所启发,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4、总结
互联网环境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优质而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种优势,构建学生高效学习、健康发展的学习课堂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志远.浅析高校历史教学[J].高教学刊,2017(08):89-90.
[2]范晓明.关于历史学专业教学中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高教学刊,2016(05):146-147.
[3]陈芸.论高校历史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J].高教学刊,2016(09):104-105.
作者简介:
岳瀚,男,江苏丹阳(1999年10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孙亚飞,男,重庆万州(1999年3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刘圣华,男,广西桂平(1998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