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本样例,提高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番正辉
[导读]
        中学阶段要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根本,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让学生会解数学题上来。弗赖登塔尔曾提到: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学到的东西自己去创造出来。通过教材样例的学习,使得学生不仅掌握双基,巩固知识,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逐步去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本中的样例是为解释说明数学概念、公式等抽象性的真理而设立的。但在现实样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1)样例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抄上题的答案或只是一味的讲授解题步骤,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具体样例的解题过程,忽视它的真正价值;(2)由于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表现出对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做大量题,不善于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不善于纠正和找出自己的错误,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数学思维的概括,导致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较弱、结构性较差;(3)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感悟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学生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强记解题过程的方法来学习,从短期来看,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未提高,同时还产生了强记忆而弱迁移的情况出现。
        像上面课堂样例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教材的限制,因为教材中例题较多,另一方面原因受限于学生水平和教学课时量少的实际,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呢?笔者仅从10多年的样例教学实践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的思考,供大家交流。
        一、选择好题
        教材中的样例是专家们精心选择和设计出来的,其典型性、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作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教师应灵活地使用教材,精心选择,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例子要典型,数量适中,有主题的题目,问题要具体,指向要明确,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不同的角度最大限度的重组教材,使得教材更好的服务教学。
        二、教会审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勾画出可能不理解的一些词汇或者短语,进而解释分析,明白题意,甚至是明白出题者的深层次的用意,平时的读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先读一遍明确题型,读第二遍再进行题目分析,明确问题和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去读书。
        三、注意问题解决的策略
        著名华裔数学家伍洪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住在偏远的地方,而平时你喜欢走一些羊肠小道回家,如果有一位朋友想去探访你,你应该怎样教这位朋友走到你家呢?一般常识,你应该教他走大道。同样的,在我们平时的问题教学中必须有通法优先的思维。先教会学生走大路的知识,越简单越好。


        四、让学生自己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按老师的设计被动的去学习,没有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为此,学习过程更多地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学习,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只是教学参与者和管理者。
        这个变化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变成主动,而且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责任,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自觉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还要思考怎样学?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生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在思考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蕴藏在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得数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往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用数学思想指导基础复习,在基础学习中培养思想方法。
        五、学会说题
        在学生学会能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学会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以他人的交流中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渠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想方设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把蕴藏于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力挖掘出来。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上讲台说出自己读题、分析、解答和解题后的感想的思维过程按一定的规律或者顺序说出来,让其体验“小老师”的成功感,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欲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举多得的教育新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视数学交流意识的培养、加强数学语言训练的教学具体化。这个过程可以在班内交流,组内交流,也可以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交流活动。
        六、引导学生反思
        教师的讲解是针对全体同学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讲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如:本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公式、定理等,自己都理解了吗?是否知道此类问题的解决步骤——指需要先求什么,后求什么,验证什么,如何思维等,借此让学生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一犯再犯。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先前的解答过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的展开、比较,也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中有哪些特殊的词汇或特殊的图形,总结解题中一般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总之,样例教学的效果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能力是否有提高,是否培养才学习独立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