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分析职业学校《数控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提出《数控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打破传统的教材体制,重新选择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控车;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作为中职教育中的数控车专业课教学如何围绕这一基本理论进行教学改革呢?
一、企业和学校现状调查分析
(一) 企业现状调查分析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宁波市镇海区,其中机械制造企业普遍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我们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从中了解到这些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
1.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
高:积极好学,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这4项都是对态度的要求;较高:安全生产意识,注重质量、效益的意识,协调合作能力,法纪观念,这4项主要是职业意识;
偏上:解决问题的能力,设备操作和工具使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要求中等偏上;一般:处理合同任务的能力,记录归档评估资料和技术表达的能力。如表1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
.png)
2.企业对6项职业素质重视程度的排序
(1)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
(2)专业操作技能
(3)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4)相关专业知识
(5)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
(6)组织协调能力
3.企业在回答“今后学生应更多地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时,突出强调了实践性技能的重要性,有93%的单位把它列为重要项目,其次是专业理论知识占62%,如表2是企业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png)
(二)学校现状调查分析
据有关调查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深,而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与将来所从事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很快被淡忘。例如:一般传统的《机械制图》对学生手工画图和机械测绘提出较高要求,而企业中一般技术工人只要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即可,很少有画图的机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大量阐述金属学理论及热处理工艺,而一般机械加工技术工人只要掌握主要金属材料的机械、工艺特性即可,无需了解热处理工艺;《机械制造工艺学》全面介绍各种工艺知识,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知识成为“空中楼阁”,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采用的教学法有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课程改革当中,大家往往还是从这普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基础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的是三段式的教育。姜大源认为,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思考上,其一是基于建筑学的基础观,所谓打多深的地基建多高的墙,但这一哲学思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正确的基础观应该是基于生物学的。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一块砖头、一栋大楼,看作是静态的,我们所面对的人(学生)是有生命的,基础不完全是事先打好的,在强调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基础上,人就像一棵树,随着不断生长,其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人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设计自己,在动态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如何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养工作能力呢?学习是行动,工作也是行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就业)为导向。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实现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是当今职业教育的新趋势。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心理特点,尤其是机械制造类的数控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对他们非常适合。
二、职业学校《数控车》专业课程问题分析
笔者针对《数控车》专业课程,对我市的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毕业生、《数控车》课程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数控车》专业课程也同样存在着问题。
(一)就课程设置而言,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只具备单一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不能体现培养方向由窄到宽的变化趋势。
2.一般的《数控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简单的编程和实操能力,强调的是基本数控方面的基础知识,而缺少数控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数控车》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较为一致的看法,提高实践能力,这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而目前教学很少与产品相结合,从而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从数控专业的毕业生调查表中发现:53%的学生毕业后从事零件加工工作,35%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装配工作,2%的学生从事绘图员的工作。其中91%的学生认为《数控车》专业课程对工作有帮助,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课程体系是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核心。技能型人才紧缺,除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不尽合理外,更重要的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沟通不够,从而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就教学内容而言,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先讲数控机床的发展史、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再讲加工工艺、数控基本指令和程序编制、仿真加工,这种体系体现不出学生的真实情景的产品加工,从而体验不到就业时企业的真实产品的加工,教学效果不好。
2.教学内容上和就业结合较少,主要以理论为主,既不实用,难度又大,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三、《数控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整合后的新课程内容特点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数控车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应知要求、应会要求、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为了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2.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
3.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
中职学校数控车专业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主要以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教学活动,具体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每个工作过程都有固定的程序,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以及检测评价五个环节。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学习中,最大程度地培养了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是指以实际的加工过程为导向的中职数控车一体化课程设计,以中级数控车工 应掌握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分为普车(技能基础)和数控车(技能提升、强化)两部分,把普车分为简单阶台轴的加工、较复杂轴类零件的加工、含外螺纹的轴类零件加工、简单套类零件的加工、盘类零件的加工等课题(即学习领域),数控车以阶梯轴的加工、圆弧的加工、孔的加工、螺纹的加工、复杂工件的加工等加工过程为课题,每个课题中依据工作过程的五个环节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
课题根据数控车中级工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如下内容:
1.普通车床加工部分:以普车初级工应掌握的加工过程来设计,可分为六个课题:课题一 简单阶台轴的加工,课题二 较复杂轴类零件的加工,课题三 含外螺纹的轴类零件加工,课题四 简单套类零件的加工,课题五 盘类零件的加工,课题六 复杂轮廓的回转体零件加工以及包括生产能力综合训练。
2.数控加工部分:以数控中级工应掌握的加工过程来设计,可分为七个课题:课题一简单阶台轴的加工(沟槽),课题二较复杂轴类零件的加工(外圆锥面,外圆弧面),课题三含外螺纹的轴类零件加工,课题四简单套类零件的加工(内沟槽),课题五较复杂轴类零件的加工(内圆锥面,内圆弧面,内螺纹),课题六盘类零件的加工,课题七复杂轮廓的回转体零件加工以及包括其中的生产能力综合训练。其中,各零件均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要求。
每个课题,加工过程依次为:零件形状、技术要求读图理解—确定工艺设备—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加工过程(包括机床准备和日常维护)—零件检测及质量分析。其中,课题的选择与制订与企业共同编制;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与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教师共同完成;教材内容的取舍可有学生参加,教学内容为课题加工任务服务;课程实施通过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的评价以学习过程的掌握为评价标准。
新筛选和整合后的数控车专业课里的每个课题所包涵的具体内容如下:
.png)
每个课题中,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生产能力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个完整的加工过程。每个课题的完成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即在学中做,在做中教,学生学习动力和动手能力大增,各个课题间又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及生产能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及分析判断等关键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办学应面向可持续发展,突出特色。数控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就业,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力争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33页至P38页。
[2]张超英.数控加工综合实训.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P103页至P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