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教学原则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陈静
[导读] 写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活动中的写作个体,在整个写作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摘  要:写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活动中的写作个体,在整个写作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创作思维、创作技巧、创作审美情感训练三个方面,阐释作文教学中针对写作主体应该体现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主体 教学原则
       
        作文教学是一门以传授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它要求写作主体能够将储存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分析、综合和判断后,运用语言文字再现出来,是写作主体对写作素材经过“由外而内”的吸收后再“由内而外”进行的一种倾吐,属于精神独创工作,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精神活动,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性格、意志品质的综合体现,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以自由、个性、创新为三大突出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写作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生命体验,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表达、与人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本质认识不清,总认为作文教学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给的写作章法学习写作的行为,重视诸如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等写作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写作主体自我意识个体意识积极作用的发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直将教师与学生分隔成两大互相独立的阵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双方是知识输送的单向流动过程,没有相互间的交流交融、共鸣共振,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心灵旅程的引领以及人的个性发展的倡导,作文呈现模式化、趋同化特征。
        《作文主体论》一文中指出:构成写作的基本要素有主体(写作者)、客体(写作对象)、载体(写作产品),三者缺一不可。在作文教学中,要突出作品创作的独特性,就必须重视对写作主体学生的研究,尤其是写作主体个性化特点的研究,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兴趣和感情,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人格去抒写人生,在写作这种生命活动中充分地展示属于每一个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写作的本真与意义也就在这里。
        那么,在写作教学中,针对写作主体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原则呢,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写作思维的自主性。写作活动是思维的外化活动,是人由对物的观察再到对意的思考,进而进行语言表述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现,还是对已有材料的分析、鉴别,以及通过材料归纳提炼主题,这些过程都离不开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劳动,都是每一个写作主体独立思考判断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面对同一事物现象,同一人文景观,不同的写作主体会有不同的认识、判断,这一切都源于每个写作个体思维方式的迥然相异,因而在写作思维训练中要注重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创作题目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历、实力,多开放式题目少命题式题目,让写作者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才能做到把话题说的深说的透。创作素材的选用上,要求学生面对同一材料能够从时间、空间等方面展开多方位、多角度联想,而不是固守在既定思维、常态思维中,要从正反虚实等方面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集中比较,发现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作品主题的提炼上,要求学生具备在多向选择中的求异能力和创造思维。

只有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写作个体在选材、鉴材、构思、结构方面的思维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我认知与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分析研究其思维产生的合情合理性,也才能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意表达,从而改变文章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现象,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有序又不乏新意地写作。
        表达技巧的多样性。写作的艺术就是技巧的艺术。在写作过程中,作品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丰厚的情感不仅依赖于作者的思考认识,更依赖于作者高超的表现水平和写作技巧。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由于写作者不同的个性、喜好,会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创作个性就是写作者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艺术志趣、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这些精神特点控制着写作者创作活动,使他们以独特身份和视点观察、认识、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他人所无、自己所独有的艺术世界。所以在作文教学表达技巧的训练中中要注重多样性教育原则。
        针对某一创作目的创作素材,要求写作主体从自己创作个性出发,阐述自己独有的文章构思、结构框架设计、表达方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精神,从技术的层面上对文章结构、语言、叙事表达的选用策略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最优方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达到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差异带来的写作技巧的丰富,又达到相互间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拓展了技巧训练空间。
        审美情感的个体性。审美情感是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支配着他们审美观察、审美体悟与审美趣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文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是学生心智和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外化。一篇作文从外在看,是由语言构成的形式,但文本背后却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精神气质。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它作文时对写作内容不可能无动于衷,必须有感而发,但是由于每个写作个体源自经历、喜好上的差异,对同一题材的审美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需求,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性教学原则。
        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写作兴趣是“情动而辞发”的起点,故作文教学中选用的命题要切合学生生活和心理实际,防止命题内容的空洞说教,这样才容易扣住情感的兴奋点,容易激发起学生心灵中沉淀的美,激活学生创造潜能。另外在作文指导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写作情趣中的启悟点。作文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帮助学生观察外在的客观事物,而不去强调和关注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是不对的,学生不仅应满足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表象,还要能在观察外物的同时观察到自己内心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时挖掘自我。写作中的启悟点因人而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触动自己心灵的情感点,创设写作情境,在深研感悟中学会从对比中体会形象美,从想象中拓展意境美,从推敲中欣赏语言美,从诵读中感受情感美,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使笔下的一草一木具有活力,显现其精神内涵。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关怀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人的人格精神,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其主要目的。作文教学中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为原则,给予学生真正的思维自由、表现自由、情感自由,在关注学生写作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创造力、生命力的激发;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应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实现思想的成长情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君.方萍.课堂教学的100个关键问题[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作者简介:陈静(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教研部文化教研室教授 研究生学历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