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院校开展素质教育中,部分教师还比较偏好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单边输出,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课堂实践,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生主体 多元互动 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如何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单边输出,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课堂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在整个教学中位于重要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观实施的教育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身主动性活动。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主体性,实现教学民主。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点评、辩论赛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指导,因材施教,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并寻找各自的闪光点和特长,对于学生的优点应积极倡导和表扬,对于不足之处应教导学生及时改正,而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应有一个整体把握,区别层次,充分肯定,进行有效科学评价和帮助,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相关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合学生提出的观点,再提出新情况,使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新情况再积极思考和探究,通过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引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自学计划,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制定学习计划,一是学习计划的目标要具体,便于落实。二是制定学习计划要切合实际,符合学习的总体要求和个人的实际情况。三是要突出重点,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符合自己需要且具备自学条件的内容进行学习。
(二)用知识运用牵引学生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离开了“用”,学就失去了价值。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一是要根据所学内容安排相应实践活动。二是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三是要使学习与研究双向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学研结合,以研促学,使所学知识得以运用。
(三)多元互动吸引学生
教学中讨论交流形式越多,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强,就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讲授内容组织不同层次的讨论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回答,略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同桌探讨,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学生先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集体交流。这不仅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也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热情,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中,探索问题的结论。
三、注重学生课堂实践
教学中,要利用课堂实践这个有效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课堂效果。
(一)多种形式变换练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结合学情,围绕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对所学的内容通过变换各种不同方式进行练习,可采取教师引导练、跟着视频练、模拟场景练、观摩评比练、两人结对子练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锻练能力。
(二)紧扣内容设研讨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讲授内容,搞清重难点问题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将其设置为研讨小题目,以研讨小题目牵引课堂内容,在研讨中解决设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通过研讨交流、思想互动和观点碰撞,达到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运用案例启思维
案例因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积极性、指向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在实践课堂中通常被采用,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运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独立精神和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围绕同一问题展开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
李小化,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装甲车技术系装甲车运用教研室副教授 乌鲁木齐 830049
叶金凤,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少数民族语言教研室副教授 乌鲁木齐 83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