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细节 体悟中华美德——《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吴耿华
[导读] 本文以《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为例,让学生从课堂走“出去”,在生活细节中以“慧眼”“慧心”感到中华民族“家”的内涵,传承“重视家庭”中华美德。
        【摘要】本文以《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为例,让学生从课堂走“出去”,在生活细节中以“慧眼”“慧心”感到中华民族“家”的内涵,传承“重视家庭”中华美德。
        【关键词】情境提效;生活为源;体悟溢情;中华美德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第三个主题。这个主题既要在低年段对庭生活已有的初步认识和情感体会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对家庭情感的理解,又要衔接四年级注重家庭责任的主题,从而体现中年段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对个体家庭的感受扩大为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是一个知识经验上从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上“量”的调取、“质”的提升,因而感受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这一文化传承有一定的跨度与难度。
为此,如何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细节,体悟在节日活动间、语言文字里蕴含重视家庭的中华美德,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极具挑战。在执教《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团圆攻略,以情境提效
我们家里,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什么?——春节!在学生们得意着他们答案正确时,我们的“春节回忆”便渐入佳境。学生有生活,课堂就精彩:
师: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对春节的印象。
学生讲述着春节里的事件、物品、感觉、形式、活动,春联、拜年、鞭炮、喜气洋洋、年夜饭、红包…一件件一桩桩如数家珍。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我们家在春节中最隆重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除夕是整个春节的高潮,除夕的重头戏就是年夜饭。教师以生活为引,将春节的年夜饭带入课堂的中心。教师通过出示“年夜饭知识窗”,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能体验到:原来年夜饭,就是团圆饭!中国人年夜饭是一年一度阖家团圆的仪式,家人间的互敬互爱更是亿兆国人“重家”的信念与执着。
紧接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置了“年夜饭攻略”学习情境。学生将教室“变”成 “家”,大家围坐在自己“家”的“餐桌”前,加上《喜洋洋》的音乐背景,年味十足的情境,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创造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个学习情境的设置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在“年夜饭攻略图”中,学生进行年夜饭点菜单、家庭角色扮演分工等的小组合作。
接着教师以“现场直播”记者采访的形式,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变”成 “直播记者”,一“家”一“家”地采访。
“直播记者”:您一家人在这过年啊?能给我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家人啊?能说说我们这桌子的菜有哪些啊?爷爷,您高寿?你能给孩子们说两句祝辞吗?做为小辈,能给爷爷送上祝福语吗?您是爸爸,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一年到头辛苦了。你想给孩子说点什么吗?
为提高课堂的时效,除了情境的布置与情绪渲染外,在成果汇报的采访时,通过“家人齐融融”“菜品大放送”“祝福你我他”三个版块交织展开。不同版块,目标一致,活动效果与效率都得以提升。真实、熟悉的“年夜饭”,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还原儿童的社会生活,让儿童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模拟年夜饭,就是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发现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团聚在一起,一个个菜名就是对我们这个家及家人的祈盼,一句句话语就是对我们这个家及家人的祝福。学生最终发现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的烙印竟深深地留存于这个过程的每个细节之中。
教师随后让《新闻联播》“数据话春运”进一步体会中国人为家团圆奔波的不易。喜庆团圆的年夜饭是否能轻而易得?学生通过活动时的“趣得”转向观看后的“思得”。


师:你在这个新闻中体会到什么?你可以结合自己在春节的活动来说明。(范围大、人员多……)
师: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春运”?
师:如果是你在过春节、吃年夜饭时由于各种原因你不能回家,请你用你的方式给家人一个祝福或问候。
学生通过“思”必能得出春节的主题就是团圆;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就有这种回家的召唤。教师没有浅尝辄止,进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资源——由于工作或其它原因,想团圆而不得的人们。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有冲击力?教师选择了春节里万难仍坚守的团圆、婵娟共相思稠的分离,此时“分离”胜“团圆”。无论聚散,无论欢愁,都能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核心就是团圆。
二.印象佳节,以生活为源
打开生活的界面,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兴趣更浓,对其中的“家”更有感悟。教师依势而导:不仅是春节,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洋溢的都是满满的亲情。你能说一说吗?中秋、元宵、重阳、清明……教师在其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国传统节日的生活记忆里对“家”这个元素的提取:
师:你们吃过不是圆的月饼吗?为什么月饼都是圆的呢?“弯弯的月儿,象小船”不是所有月都是圆月呢?
师:元宵节你知道还有什么习俗?我们也来猜个灯谜——“女儿出嫁了”(打一字);你能说说有什么花灯?它有什么寓意吗?
师:我们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知道这是重阳节,需要登高插茱萸。这是为什么呢?重阳节为什么要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呢?
师:“清明呷薄饼”这是我们厦门这一带的习俗,为什么不可以吃米饭、喝热汤?
想一想团圆之意;解一解灯谜之趣;思一思花灯寓意;释一释九九重阳的祝福;探一探清明寒食的思亲……学生在兴趣下呈现出来生活储备与情感都非常丰满。中国传统节日中不经意的生活常态成了一个个存疑、解疑的基本点,并联结成一个“家”的网络,学生在这“网”间收获、体悟、浸润中华文化。重视家庭的中华美德点滴滋养着学生,也一定会薪火相传。
        三.思亲意浓,以体悟溢情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进程与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情境化的自主构建,由点及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在种类上进行了编排,教师在利用时在“传统节日”中对字谜、成语、谚语进行了有机的渗透。思亲类古诗作为一个版块,更好地把握了重视家庭作为传统美德的这一特性。
师:在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可是在古代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那他们如果离家在外,会用什么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信——家书)
师:是啊!“家书抵万金”!你明白为什么家书能抵万金吗?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师: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亘古不变。我们还知道哪些写思念亲人的诗吗?
师: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张籍的故事。这首诗哪个地方最能体现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亲之情?
师:你想写封信给你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吗?让我们也“作”一封“家书”给我们的家人。
在课堂间,教师以体悟为让学生情感得以洋溢、滋润。以“作家书”为课堂的结尾,余音绕梁。学生在细细的体悟下,带来的是满溢的亲情,不吐不快,心有所得,言必有所感。整个课堂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知识体验和道德情境,紧紧围绕“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的目标,组织学生体验、探究、合作。在师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扮演恰当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力。通过课上的参与、体验,延伸课下,以知促行。课堂结束时,也应是学生新的开端。学生从课堂走出去就会有“慧眼”“慧心”从传统节日、语言文字间看到、感到中华民族“家”的内涵,也必将更好地传承“重视家庭”这一中华美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