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综述及教学案例设计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孙天娇
[导读]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摘要:近年来支架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本文结合中级口语教学,综述支架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教学案例,介绍了支架式教学在中级口语教学中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字:支架式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设计,口语教学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法研究逐步完善,注重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这一教学原则的支架式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之一。“支架”一词引自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意为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逐步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更高的理解水平再逐步撤走“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2理论介绍
1.2.1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团体合作中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郑娜2019)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不断向上攀登,完善对知识的自我构建。支架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可以概括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5个主要教学环节。
        支架的分类有很多种,可按照技能分为:词汇支架、语法支架、语音支架;从学生角度分为:情感支架、情景支架、感官支架;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为:问题支架、语言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建议支架(郑娜2019)
        词汇支架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通过已学目的语词汇解释新词汇、通过上下文引导学生猜测词义、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到的关键词,建立词库,在后面的读写教学起提示作用等。
        语法支架表现为:以旧带新,通过复习简单句式教授复杂句式、进行连词成句练习造句、进行顺序排列练习语篇分析意识等。
        语音支架表现为:通过语音对比,如:送气和不送气课通过小纸条吹气的方法进行教学、同音字辅助、唇形舌位轻微变化教新的语音,如:在发“i”的基础上,保持舌位不动,将嘴唇聚拢法撮口呼的音即可得到“ü”等。
        情感支架指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应多鼓励、多肯定,帮助学生客服畏难情绪;情景支架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具体的情景,提供尽量接近真实语言环境的交际氛围;感官支架指尽可能多地用于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直观、多角度、多视野的信息。
        问题支架指通过详细、具体可答、逻辑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感知;语言支架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中介语和学习者母语辅助教学;工具支架指教具、多媒体、视频、PPT等教学辅助手段;范例支架指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范例,使学生更清楚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建议支架指学生在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方法建议,提出新思路。
1.2.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心理学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由维果斯基、布鲁纳进一步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为现有的实际水平,另一种为在他人引导下进一步发展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种能力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指导,教师也从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强调在原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将知识强行装入学生的头脑。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支架的搭建位置,帮助和引导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自主完成知识系统构建。
2.国内关于支架式教学法的研究
2.1国内关于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近十年来,我国支架式教学研究成果丰硕。郑娜、孙宁宁阐释了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支架类型、基本步骤,探讨了支架的不同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李光华在《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兼谈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结合文化教学提出在支架式教学中,搭建支架的环节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搭建概念框架,在原有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完成课堂内容的同化或顺应是可行的。
        陈惠红,丘美玲将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要素进行对比,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位置入手,阐释支架式教学法的特点和教学过程。
        任怡,王丽伟认为支架式教学不仅注重学习者知识的改变,更注重行为的改变。提出传统的实用主义模式在实施教学时存在“指导者的角色缺位,学习者的经验缺乏,学生在无引导多主体的情境中变现出无所适从,实践的价值被打了折扣,过度自由的实用主义教学也显示出无序和零乱的弊端”,建构主义可以使学习者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通过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反复探究,信息与自我经验逐步结合形成结构稳定的‘图式’。”
        何克抗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中提出支架法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为中心,但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取代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姜晓运用调查分析的方式,将“支架”分为七种类型,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支架”的使用比例及规律,并将“支架”按照学习者认为效用从高到底进行排列。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初具规模,为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国内关于支架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选取“支架式教学+对外汉语”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结果如表所示:
中级口语课    初级口语课    初级综合课    综合课    初级听力课    中级综合课    初级综合课    文化教学    词汇教学    初级读写    初级课文教学    中级听力课    中级写作课    高级口语课    看图写作    阅读课语    汉字教学    作业环节    其他
10    9    4    4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5
        共有52篇文章,其中14篇为期刊文献,其余均为硕士论文。从检索结果来看,支架式教学法多应用于口语课、综合课,学生多分布于初级和中级阶段。
        郑娜(2019)从语言要素、学生角度、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定义“支架”类型,并以实例介绍了中级口语教学中多种“支架”结合使用的教学设计。
        孙宁宁(2019)在初级写作课“支架”建构中,结合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头脑中有关该写作话题的一切内容都说出来并做记录,汇总成“写作小词库”,不仅为文章写作做好词汇准备,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词汇储备的习惯。
        武荣强(2008)以周小兵主编的《阶梯汉语——中级口语》为例,通过统计“以功能为纲的编写原则”,总结该纸本中级汉语口语教材的特点并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级汉语口语教材的要求。


        由此可见,有关支架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形式多样,研究者年龄集中在30岁左右,该领域的研究在吸收其他教学经验的同时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3.教学案例设计
        以《发展汉语·中级口语》第二版第三课《家乡》为例设计教学案例。
        学生分析:学生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中级留学生,在前期教学中掌握了地点、方位、景物描述的基本知识,现需加深对家乡文化和情感的理解,并掌握几个重点表达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回答相关交际问题(2)掌握重点句式。如:可以说,…、算是…、说实在的,…、…也好/罢,…都/总…。能在交际中使用这些句式。
        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掌握如何介绍城市的地理、气候等客观信息,潜在发展水平是了解城市的人文信息、文化背景,结合城市内涵选择居住的城市以显示自己的生活观念,这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用支架类型:词汇支架、情感支架、情景支架、感官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
教学步骤:
(一)搭建支架
        (1)围绕主题,搭建问题支架:“你的家乡是哪里?”“你喜欢你的家乡吗?”“你的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帮助学生构建词汇基础,通过图片搭建工具支架,学习新词如“海滨”、“谈论”“观光”“名胜古迹”等。
(二)创设情境
        (1)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搭建工具支架,播放扬州的城市纪录片,带领学生多感官、多角度感受真实的城市生活风貌。
        (2)搭建问题支架:“扬州大不大?”“你喜欢扬州吗?”“扬州怎么样?”
        (3)记录学生描述扬州的词汇
        (4)带领学生读课文
        (5)搭建问题支架:“扬州的气候怎么样?”“扬州的什么很有名?”“扬州的姑娘怎么样?”“你喜欢扬州的什么”
        (6)带领学生结合课文记录扬州的特点以及喜欢扬州的原因
(三)独立探索
        (7)搭建问题支架:“有人去过北京吗?”“你觉得北京什么很有名?”并记录
        (8)通过多媒体搭建工具和感官支架,播放北京的纪录片
        (9)带领学生读课文
        (10)要求学生回答课文中王丽和大卫喜欢北京什么,利用教师鼓励、引导搭建情感和建议支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11)注意练习“…也好/罢,…都/总…”
        (12)带领学生读课文
        (13)搭建问题支架:“大卫的家乡什么样?”“大卫喜欢家乡的什么”“大卫毕业后回家乡工作吗?为什么?”
        (14)注意练习“说实在的,…”
(三)协作学习
        (1)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回答问题:“你会去上面三个城市中的哪一个城市工作,为什么?”相互交流,利用前面总结好的词汇回答,要求答案中包括:气候、位置、自己喜欢的原因,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范围。
        (2)布置作业:分组介绍一个城市,搜集视频、图片资料,每个同学介绍该城市的一个特点,内容可以包括:位置和气候、人口和城市特色产业、饮食文化、名胜古迹、人际关系等。
(四)效果评价
        首先进行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其次进行组内评价,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应只看讨论结果,应更注重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的进步,包括克服畏难情绪勇敢表达、尝试运用新的词汇和交际策略进行表达、讨论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同学们的参与度等等,从各方面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4.支架式教学法在中级口语课堂中的优势
        口语课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学生作为语言输出者,尽可能多地参与交际,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提升会话能力。传统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作为语言输出者,“填鸭式”输入语言知识。语言练习止注重过程和结果,不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思维的训练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运用所学知识以旧带新,完成内在知识系统的自主建构。
        中级口语在初级仅要求学生开口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目的语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初级口语的简单描述升级为中级口语的归纳理解,支架式教学法在中级教学中更好实施。支架的搭建需要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利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使学生原有的图示进行归纳、顺应,理解新知识,初级口语还处于纠正发音、建立基础认知、学习最基础的词汇和语法、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学生不具备进行流畅的成段表达的能力。中级口语更倾向于有中心的成段表达,可以就某一话题展开思考与交流,更符合实施支架式教学法。
5.支架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支架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支架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按照不同的方面支架的分类理论发展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教学中哪种情况应该使用哪种支架、在教学中搭建支架的具体方法、使用支架的教学效果评估等实际应用研究相对匮乏。
        其次最近发展区的判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实际课堂教学中,混合班学生的情况差异很大,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非常清楚,搭建支架时尽量照顾平均水平,在操作中也无法完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完成知识构建。
        最后,口语教学以语言表达为重,但仍需要学生识记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中级语法教学仍然需要少量机械操练巩固所学知识,支架式教学注重团体合作和自主讨论,缺少必要的机械操练,无法直观地体现课堂学习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实际归纳总结不同支架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注重添加教学测试评估环节,落实教学评估检测,并以此指导教学。不仅应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重视对于教师的教学反馈。
        另外,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可以通过课下交流、与其他教师沟通、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设置支架时尽可能照顾到平均水平,对个别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学生,可在评价环节有所侧重。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以旧带新的形式复习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也可在每节新课前设置复习环节,还可以在讲评作业时注意复习。

参考文献
[1]陈惠红,丘美玲.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设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9)
[2]陈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脚手架”教学法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3]姜晓.课堂“支架”构建对短期语言习得的效用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1).
[4]李光华.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兼谈支架式教学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4).
[5]任怡,王丽伟.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J].职教与成教,2013(4).
[6]孙宁宁.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初级汉语写作模式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3).
[7]孙宁宁.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
[8]武荣强.试析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级汉语口语教材的要求——以《阶梯汉语——中级口语》为例[J].教材课程,2008(12).
[9]武荣强,宋青.试析构建主义在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10]魏文娟,马世龙.支架式教学法在预科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双语教育研究,2016(9).
[11]周国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课堂讨论[J].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04(1)
[12]郑娜.浅析支架式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语文建设,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