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学生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需要设计探究主题,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挖掘情境的德育价值;需要设计恰当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论证,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相应的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位道法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课堂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也是促使学生思维灵动飞扬的大平台,而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更是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从本质上讲,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第一要素。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当前课程改革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有规制和导向作用。能否编制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来编制教学目标,使学科课程教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比如《延续文化血脉》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体验、经典阅读、视频赏析、案例解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增强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现代媒介素养。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途径。
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明确,手段和策略具体,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实践,在体验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创设有价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所谓课堂情境,是师生在课堂活动中共同创设的环境和氛围。课堂的情境维度,主要包括“情”与“境”两个要素,即课堂的情感要素(情)与物质要素(境)。一个情境的创设好不好,有没有价值主要不是看这个情境本身典型不典型,精彩不精彩,而主要是看这个情境运用的恰当不恰当,是否实现了情境设置的目的和宗旨。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实际又贴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在充分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情境的基本模式是“情境设计―问题提出―师生探究―价值生成”。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学会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参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的。比如,直观展示还原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新闻材料引入情境、利用问题启发教学情境、借助游戏或其它活动融入教学情境、运用故事导入情境等等。当然在具体的创设情境中,教师要注意从情境中捕捉情境的价值性因素,注重情境的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注重挖掘情境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融入情境的体验中,并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设计有效地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谐生成。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的提问,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和谐生成等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切入点,善于引入学生自己的生活,适时将德育寓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体验发现,进而发展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次,设计中要以问题重思辨,善于追问为基本路径,直面学生的真问题,凸显价值澄清和价值引领,充分挖掘思维的厚度。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澄清事实,使模糊变得清晰,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缜密性、深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布置可操作的课后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健康人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促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好的作业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建议给学生留一些抄写性作业,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布置一些课后可操作性的实践性作业,可以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比如:学习“角色与责任”内容时,通过布置开展“一日家长”、“一日班主任”等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角色的辛苦,理解角色与责任的关系,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命学会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再比如:学习“爱在家人间”这一内容时,通过开展我为父母洗脚、端洗脚水、放学后主动拥抱父母或“学会感恩”手抄报等活动,培育学生的亲情之爱、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常言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受时代发展、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及个体差异化等因素的影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但不管怎样变化,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创新课堂德育新途径、新策略,努力让学生从“记得住”的知识学习向“忘不了”的素养培育转化,使人真正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