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广泛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思维和审美能力,增强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水平能力,激发阅读兴趣,提升独立阅读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文中从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方面,浅谈我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习惯养成 小学生
一、我校学生阅读现状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淀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了解到,小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甚至没有较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接触的课外阅读较少,所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乡镇各村,生源参差不齐,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内宿生主要是从四年级开始的,少部分内宿生掺杂着一年级的学生。一些社区上的学生,因为离家较近,作为外宿生就读。除了学生情况复杂外,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为许多家庭在教育上存在误区,父母不爱阅读,家中供学生查阅书籍较少等因素,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及可参照的榜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放学离校,学生的喜好主要是看电视、打游戏。收假回校,男同学之间聊天内容大部分是关于游戏的段位排名,而女同学则是关注明星和追剧,再加上学校适合儿童阅读作品相对单一,更新不及时等,都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原因。
二、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发挥图书馆在学生阅读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在校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源泉,图书馆的建设与维护要引起学校绝对的重视。要建设一定面积的图书馆,同时对里面的图书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时补缺并且要及时的更新,要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选择有责任心的老师作为图书馆管理员,图书馆管理员要培训好学生管理员,让图书馆每天正常开放,正常运作。同时,延长每天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图书馆的开放不仅仅局限在课间,放学时间也可以对外开放。加强图书馆外面的文化建设,每周定期更新好书推荐板块,更新同学们的阅读手抄报活动,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抓拍一些学生在图书馆内阅读看书的画面,打印照片粘贴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学生的心理,营造形成良好的图书馆阅读氛围。
2.悦读园作为营造读书氛围的辅助
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营造书香校园的气氛,让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与熏陶,主动快乐阅读。除图书馆外,学校古香古色的文化长廊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地方之一。例如我们学校的悦读园,悦即为愉悦,取名悦读园而不是阅读园,意为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阅读,也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的意思。悦读园的环境十分静谧,凹形的文化长廊中不仅有古人的读书故事,也摆放着三个巨大的书架,书架里书目繁多,可供同学们自由选择。
3.将读书活动摆上重要的位置
学校要将读书活动摆上重要的位置,首先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具体可由教研组和图书管理室负责人统筹读书活动的开展,由语文教师协助并具体落实,同时投票推选出操作性较强的读书方案。只有领导重视,教师主动实施,课外阅读活动的增多,会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推动学生加强阅读的动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会得到有效的加强。无形中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4.以活动为辅,巩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单一的阅读方式容易让学生分神。根据学生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应以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收获阅读的快乐。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朗诵、演讲比赛,通过朗诵古诗文或讲故事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活动结束,以评激励持续阅读,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达人、优秀读书家庭机制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可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开展班级活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召开读书交流会,学生相互进行近期阅读的书籍分享,可复述书中的情节或分享自己摘抄的优美语句。也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自己阅读的成果通过小品、相声、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此外,制作手抄报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促进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走廊的文化廊和教室后面的黑板,鼓励学生制作好书推荐、佳作摘录、读后感言、名著简介、作者简介等内容的手抄报,粘贴到教室外的班级文化廊中。让他们把读书的收获体现出来。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他们体验到收获的快乐,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从而形成乐读、善读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师方面
1.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竭动力。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驱动学生由内而外的进行阅读。若学生在阅读中缺乏兴趣,很难改变学生爱玩好耍的个性,即使有外力的压迫,致使学生进行阅读,也很难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阅读氛围,创设良好的阅读班风,以及建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班级QQ群,督促外宿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外宿生没有在校晚自习,因此缺少同学的督促和竞争,会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班级语文阅读打卡群,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学生发送读书语音或视频,进行每晚的阅读打卡,相互督促,相互鼓励,以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还可以建设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入室即读。课外,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阅读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阅读气氛,促使学生产生阅读交流的欲望。在阅读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悟读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在高质量的篇目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更乐于读书。
2.采用多种方式,有效推荐书籍
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及阅读爱好来给学生推荐书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图书,还可以利用课堂阅读,从课堂知识到课外知识,进行有意延伸。
读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在推荐图书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简单易理解的图书,能为学生快乐阅读奠定基础,从简到难,是学生加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这样的推荐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容,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低中年级,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像《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大卫,不可以》、《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中高年级同学可读些科普小说、诗歌、散文、游记。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本选取的文章往往只掀能起阅读的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链接一个文本的阅读群。特别是2019年开始,全国普及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教材中更是把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课文多为文章节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课外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原著节选类文章时,应鼓励去读整本作品。在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中,第一单元为童年故事,教师可推荐学生去阅读冰心正本的《童年》书籍;第二单元课文是《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整套的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教学类比抽选例文时,鼓励其举一反三,类比连读,如《格林童话》《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读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让阅读与课堂学习紧密相连,互补余济。
(三)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容易被父母影响。家庭阅读氛围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专门的小书架,让孩子拥有独立的阅读空间,有吸引力的书架配合开放式的摆放书籍更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在家经常阅读,孩子也会跟着模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渐渐爱上阅读。此外,家长在家时可抽空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家校合作,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是健全学生人格、积淀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沉浸在和谐的阅读氛围里,让他们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参考文献:
[1]卢洁.引导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8,(09).
[2]汪必秀,王怀龙激发兴趣增强活力[J]安徽教育,2007(12):38-39.
[3]余丽.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
[4]张巍.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
[5]王小静.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时代文学(双月上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