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本园大班教师似乎越来越热衷于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但在开展众多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背后,笔者开始思考:通过活动孩子们收获了哪些经验?本文从大班音乐主旋律欣赏教学着手进行深入地教学实践,提炼出了“唱一唱——哼唱主旋律”“画一画”——描绘主旋律“动一动——舞动主旋律”“说一说——描述主旋律”四个教学的关键性策略,并进行了“1+N”策略的教学尝试,以帮助大班幼儿获得深入感受理解并记忆表现乐曲的经验。
【关键词】 1+N、大班、音乐主旋律欣赏教学、策略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近年来,本园大班教师热衷于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困惑和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如欣赏活动是注重音乐技能的学习还是情感的体验?通过活动孩子们收获了哪些经验?
(一)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现状
主要问题: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幼儿主体地位不强。
【课例点击】 ×教师在执教大班音乐欣赏《动物狂欢夜》时,在幼儿明显掌握了各种动物出现的顺序及时间长短后,教师引导幼儿机械地听动物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活动到最后,幼儿的积极性已不复存在,鲜少有人跟随的,大部分幼儿开始交头接耳或发呆。
分析:这个乐曲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教师在解决好基本问题后,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模仿,到最后变成了“复读机”式的模仿课。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去表现和体验,配合动物的声音走走跳跳,甚至游戏。经过幼儿自身分解、消化、玩耍过的音乐才能长久地留在幼儿心中。
(二)音乐主旋律在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主旋律也可称为主题旋律,是指乐曲中最具有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部分旋律。它的呈现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特性音调、节奏、速度以及音色、和声织体及其他音乐要素。它代表着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代表作者最强烈的、最想要表达的情绪。教师只有引导幼儿反复倾听主旋律,才能让他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以此来理解乐曲的思想内涵并记忆乐曲。
二、“1+N”策略的操作思路
(一)策略介绍
(二)操作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需要,笔者在大量的大班音乐欣赏素材中筛选了15首适宜的乐曲进行了“1+N”策略的教学实践。 举例如:《小蜜蜂和花》策略预设为动一动,实际运用为动一动,策略类型是1。《百鸟朝凤》策略预设为画一画、说一说,实际运用为画一画、说一说、动一动,策略类型是1+2。《冬眠的小熊》策略预设为画一画、动一动、唱一唱、说一说,策略类型是1+3。
三、“1+N”策略的实践及案例
(一)单一策略
【课例点击】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蜜蜂和花》中,幼儿在倾听音乐后就能各抒己见且胸有成竹:小蜜蜂去采花蜜了,它要跟小花打招呼、做游戏……,他们最后还一起跳舞等。在初步熟悉乐曲后,幼儿自由地跟着乐曲表现小蜜蜂和花之间的有趣故事,在韵律游戏中感受着乐曲的欢乐。
《小蜜蜂和花》名字“直白”、角色关系“清晰”,轻快的节奏又非常适合幼儿进行律动表现。
因此,活动中教师采用“动一动”策略,引导幼儿将乐曲主题表演出来。像这样旋律简单、主题明确而又节奏鲜明的乐曲都适合用单一的“动一动”的策略解决。
(二)“1+1”策略
【课例点击】 在音乐欣赏活动《花之舞》中,我们首先给予了主旋律部分三句简单的歌词,皆为平时集体舞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是幼儿所熟悉的。因此,幼儿唱起来很轻松,反复多次后对主旋律部分有了一个较好地掌握。 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幼儿“动一动”,跟着乐曲旋律和歌词内容跳起来。
《花之舞》是一首三拍子乐曲,乐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鲜明有规律,给人一种舒心、动感的感觉。通过分析,我们创编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与集体舞相关的歌词进行“唱一唱”。但“唱”有时又难以表现三拍子,因此我们进行“动一动”的练习,在一静一动中享受着、学习着。
(三)“1+2”策略
【课例点击】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百鸟朝凤》中,教师引导幼儿在集体初步欣赏后,开展“画一画”乐曲主旋律的尝试。幼儿运用简单的线条,如“抛物线”“褶皱线”“波浪线”等,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主旋律。通过描、改,乐曲的主旋律已经初步深入脑海。随之进行一个主题的猜测(说一说),紧接着“动一动”,幼儿对乐曲主旋律有了一个较好的表达。
旋律欢快、跳跃,有明显的起伏,部分较为缓和,部分较为紧张。针对这样的一个旋律之间的矛盾和趣味,教师首先确定了“画一画”的策略。在幼儿对乐曲结构、旋律等都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行一个主题内容的猜测补充(说一说、动一动)在进行表现是一个升华。
(四)“1+3”策略
【课例点】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冬眠的小熊》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摇摆)变现主旋律的优美、动听。接着,进行轻声地哼唱。然后,简单的简笔画(雪花、线条)描绘。最后集体讨论可能出现的角色,如小熊、树洞等。但每一次的听,教师都会引导幼儿进行四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的摇摆表现。
在本活动中,教师明显采用了“1+3”策略的运用,以“动一动”的身体摇摆为主。 幼儿在摇摆中感受着四四拍子的柔美 ,在雪花与线条的结合中体会冬天的寒冷与寂静,幼儿对这旋律的把握是显而易见的。
四、探索成效
(一)幼儿有新收获
1. 欣赏态度从被动转向主动,欣赏能力由低到高提升。从欣赏活动初期,幼儿只会机械地听、盲目地听甚至不想听、不会听,到后来他们愿意主动地画一画、唱一唱、动一动、说一说自己听到的主旋律,可见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提升、欣赏音乐的能力在进步。
2. 记忆音乐旋律的能力从低水平转向高水平。以往,我们欣赏过的音乐在不久之后就会被幼儿遗忘。幼儿会说不出音乐的名字,哼不出乐曲的旋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经听过这样的曲子。而如今,音乐的旋律时不时得被哼在了幼儿的嘴边,时不时牵动着幼儿心中的那根弦,已成为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二)教师有新转变
1. 克服了“不敢”的心态。从一开始不敢开展欣赏教学到慢慢尝试再到最后的喜欢,教师们都在改变。她们对音乐欣赏教学心态上的改变是最难得的。万事开头难,只要肯迈开第一步,那么这个困难终将解决。
2. 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从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总结过程中,教师们得到了锻炼,对一些枯燥的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思想的内化,她们掌握了一系列的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教研之路作了铺垫。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