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作用至关重要,影响着学生三观德行,影响着学生整体的道德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时候既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了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的传授,让学生在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品德与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管理;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祖先修身立德的主张和智慧。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德育管理中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举措。基于笔者教学经验以及浏览相关参考文献,对小学德育管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教育启迪和教学思路。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存问题概述
德育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在被反复提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理论指导较为匮乏,体系不够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问题和状况。
(一)注重智育,缺乏德育
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但大家的观念、教师的策略很难快速调整过来。因此,在教育教学阶段就存在着严重的德育与智育相失衡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社会还是学校,对于孩子优秀与否的判断依据都是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部分德育管理人员对于德育教育的概念也比较模糊,缺乏相关意识。并没有切实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二)缺乏德育氛围
德育的传递传承需要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但当今社会以及互联网信息会传递一些较为重物质,重功利的言论,德育氛围较差。学校内也是对多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导致学生们生活在功利氛围较重、整体氛围偏浮躁片面,而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于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这种氛围不利于学生的三观的形成。
(三)德育教学流于形式
小学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其心理特点是懵懂的、好动天真的。学校里的德育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不去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都时候都是遇到问题一味的说教,既没有提前形成德育氛围的意识,也没有遇到问题是积极主动引导的意识。在枯燥单一的说教里,孩子可能没法真正理解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这时候就会进入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之中,逐渐在这样形式化的说教里变得自卑,另一种则是因为无法切实的理解问题,而变得盲目和自大,使得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抵触教师。时代在不断发展,家长的观念有时很难与时俱进,而小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这样就会导致亲子矛盾,互相不能理解,也不利于家长的教育。因此,笼统粗暴的说教,只能让德育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即使学生一时表现出所谓比较“乖”的状态,但实际上思想和道德素养并没有什么提升,只是为了免于家长和教师的说教。
二、小学德育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们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断层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使得中西方思想上出现了剧烈的碰撞,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忘却了自己的文化。 首先,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到德育中,可以重拾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其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历代先祖们高尚品德的结晶,是智慧的凝聚,比起枯燥的说教,不着痕迹的渗入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此外,渗入传统文化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小将尊重和敬仰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怀着敬畏之心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小学德育管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
将传统文化德育法与具体的教学知识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数学课中对于“圆”的知识讲解会提古代优秀的数学家祖冲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简单讲述关于他的故事,引导学生培养耐心仔细,不畏困难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的先祖是比西方人更早的发现奇妙的圆周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再比如英语课上会有涉及西方经典节日的一些课文内容,例如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自觉选择优秀文化的意识。语文课堂借由《石灰吟》这样的篇目,告诉学生古人的士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每个学科都可以找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用具体的知识点引入传统文化内容是将德育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紧密直接的结合,更容易让学生去类比、去感知、去举一反三。
(二)营造富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可以在学校内为学生营造一种淳朴的传统文化氛围。首先,可以在走廊中、教室内贴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人名言、德育小故事等,让学生一抬头就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其次,可以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进而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端午节里,向大家科普关于端午的知识,告诉学生除了粽子,我们还有屈原,进而开展爱国教育,层层递进。最后,教师自身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三)注重德育教育实践性
除了日常的渗透积累,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也不可或缺。例如,重阳节这一周的美术课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手工,当做个家中老人的小礼物,从而教育他们老一辈培育我们的不易,进而升华要最老爱幼,让孩子们亲手实践,切实感知,会比刻板的说教效果好的多。再比如可以通过参观田园生活,感受农民耕作的不易,教育学生爱惜粮食,不浪费。任何教育最终都脱不开实践,德育教育也不例外。
结束语:综上所述,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确实存在 一些问题,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管理可以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既能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又能辅助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充分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将其中的优秀成果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娟,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2]刘鉴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2017(04).
[3]李飒,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