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洪英权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学生未来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而当前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越加重视,在新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下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教学
一、引言
        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展开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对学生未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能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教学工作[1]。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以及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地教学措施,以此提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效果。
二、小学数学思维相关内容分析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即指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说,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或者是解决数学相关问题时具备的将抽象数字转化成形象化特点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学生的所使用的即思维方式的总和。而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到的思维逻辑,对发现数学问题、推理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概念和探究思维能力三方面。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并且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总体上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数学学习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受到外界的影响因素不同以及自身的差异性,使得其数学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快接受,并及时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数学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进而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2]。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缩小学生之间数学的学习差异,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存在的不足
        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数学思维还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自主性,由于小学生这一阶段对于学习的兴趣相对不高,总体上而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不能及时积极地进行自我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或者是展开论证等,进而使得自身的数学思维自主性比较缺乏。其次则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灵活性。这一缺点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则是小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定性思维,或者是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化,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能及时灵活对知识进行应用或者是发挥思维能力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严重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出现灵活性的影响因素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数学思路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较差。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措施研究
(一)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措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先需要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则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以《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在分组时应注重合理性,尽量让积极性高的学生和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分为一组,以此强化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在分组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举例实际生活物品正方形和长方形,增加课堂趣味性,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相同和区别。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思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数形结合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相对比较基础,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吃力,若是学生长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导致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3]。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相关内容展开教学,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以2/5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将圆平均分为5份,引导学生认识画出的圆是一个整体1,而将圆划平均分为5份,而五份相加起来等于1,以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5份加起来等于1,以此对分数有充分地认识。
(三)利用问题导入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并在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充分提高。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知识之前,教师可通过进行课前提问,“圆是什么?圆的特点?特征?”等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总结学生预习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提问引导,例如学生可能认为圆只有一条直径或者半径,此时教师则可及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课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其他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数学学习效果。
总结: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引导,并且有计划地、能够长期坚持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一环境氛围中能够积极思考、探索,不断对自身的思维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公丕军,张晶.浅谈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6+24.
[2]王思振,英慧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130-131.
[3]徐满珍.思考·质疑·创新——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J].成才之路,2010(04):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