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鉴于其具备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强调学生掌握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及“听书读写”基本技能,也要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文理论及实践协同能力,也正因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素复杂、关联众多,出现效率低下的诟病。本文基于新课改背景展开研究,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互联网+;新课改
所谓“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课程”既是改革对象也是改革媒介,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促狭认知——由于“课程”与“教材”的高度相关性,致使人们错误地将“新课改”等同于“改教材”,这种认知会强调教育主体/客体对教材载体的适应性,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则严重弱化——基于创新思维,“新课改”之新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教材,更要依据新课程目标重建教学范式,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寻求更为精准实效的落脚点。显而易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下(如空间制约、时间制约、要素制约等),其核心落脚点应为“效率”,通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才能实现“新课改”的价值。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落脚点
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概括为“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的阐释,小学语文教师在寻求具体“落脚点”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目标改革。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视阈狭窄,过度强调基础知识、技能传授,造成语文课程倾向工具价值、忽略人文价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进一步拓宽,科学统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覆盖,将重心聚焦于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
第二,课程结构改革。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科本位”,造成教学内容范围狭隘,学生的学习被局限于教材桎梏之内。借助新课程改革契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增加“综合性要素”、引导学生“综合性学习”,如以读促写、口语交际等,既加强语文课程内部不同方面的关联,也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课程资源改革。新课改消除了原有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弊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架构下,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对课程展开丰富、优化,一方面,将地方文化中具有语文教学价值的资源引进来,另一方面,将固有课程中“难繁偏旧”的部分筛除出去,以此保障课程资源契合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课程实施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僵化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其一,教学组织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丧失。其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一贯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与《语文标准》强调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相匹配。其三,教学途径过于单一,课堂空间中师生互动较少,且主要通过“提问-回答”的形式,学生对于语文信息处理、分析、转化的能力无法提升;据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重构实施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促进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目标
总体上,新课改背景下应把传统“知识技能目标”改进为“三位一体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协同,其中语文知识、技能的属性不变,但传授方式可进行改进,新增目标则需要教师转变自身定位,从课堂“主管者”的权威身份中脱离,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教师,为了实现“教与学”的协同性,语文教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形成“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掌控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性。
(二)优化语文课程结构
鉴于小学生高度依赖教师这一事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作为学科建设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阵地”。基于现实考量,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将全部传授内容均浓缩到“课堂上”,更不能将全部价值寄托于“语文课”,故此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可从两方面形成。
优化语文课程内部结构。简单地,“内部结构”可借助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训练展开,根据《语文标准》的划分,小学语文低段(1-2年级)的学习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通过能力训练“两两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语文课程内部学习要素的衔接,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效果,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理念的提出,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自主教学资源开发的依据,在不违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大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将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各类资源作为开发对象。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生从“i”到“i+1”的进步过程,主要依赖自身知识经验的驱动——本土文化领域中蕴含着大量被熟知、接触的资源,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可谓一举两得——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校本资源”能够消除语文学科的陌生体验,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根据教育部要求,“新课改”的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换言之,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势在必行,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基本架构,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课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开始之初,可以通过1-3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以高度浓缩、概括的方式让学生对“雷锋叔叔”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在进行课文学习就能够形成完整的背景依据。
三、结束语
立足新课改背景,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学效率”形成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上做到“有的放矢”。直观上理解,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课堂教学周期(即:单个课时)内的有效教学时间占比,也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有效产出占总投入的比例,这种理解借鉴了管理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与工业生产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教育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线性结构的——并非教师传授阅读、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如果秉承这一思维,无疑又回到了“机械训练”、“被动学习”的藩篱中,学生毕竟不是“记忆容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学效率”的衡量必须将“创造性”作为一个必要标准——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一方面包括了语文知识、技能等基础素养的强化,另一方面则有效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正伟.浅析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名师在线,2020(02):62-63.
[2]马克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31.
[3]吕东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2019(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