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思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彭小艳
[导读] 思维的复合性成为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思维的复合性成为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从主、客体两方面看都明显或潜隐地表现为复合或称耦合的状态,单一线形的少,复合立体的多,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复合思维研究时,需要基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性,探究复合思维的“语文性”。
        我们关注小学“复合思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在复合思维思想引领下的教学活动,运用复合思维策略和资源的教学,为核心素养下的创新型复合思维教学及其评价。而在实践层面,包括走向复合的教学设计、走向复合的教学实施、走向复合的教学评价,最终聚焦学生复合思维的培养。实践内容体现两个基本点:整体性和综合性。
        一、走向复合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完成《小学“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单》(见附录1),教师结合预习单,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二次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走向复合思维。
   1.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高的确定性
“复合思维”教学设计认为课堂中的涌现、生成、偶然性和不可预料性不是教学过程中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而是新的教学过程生成的必要组成部分, 封闭的、完全有序的课堂尽管能保证教师完成所应讲授的任务, 却无法使教学本身的创造性和生命气息涌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由程序意识转向策略意识。“策略应该优于程序”,超越并整合了程序, 它既没有使课堂教学设计排斥程序性走向无序和混沌的极端,也不会使课堂教学设计囿于程序性而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面前束手无策。如,在进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设计了四大主要环节“走进沙漠,积累词语”、“了解用处,品味语言”、“表达练习,说清用处”、“创设情境,续编故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发现要落实第四个环节时间已然不够。此时,她没有机械地照搬教学设计的所有程序性内容,而是从程序意识转化为策略意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表达练习,说清用处”和“创设情境,续编故事”进行整合融通,变为“重组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她巧妙提问:“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小红马,它会怎样介绍自己的脚掌、驼峰和睫毛呢?”顺势引导学生加入沙漠环境和与小红马的对比等元素,将用处说得更具体生动。这样既将表达练习上出了深度,又对续编故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2.由抽象分析性走向有机整体性
        教学设计中对个别的部分和过程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而且是更深入地认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先决条件。然而,单采用分析方法还是不充分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点状的知识组织成一定的结构群或结构链(从分割走向结构),同时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这种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抽象的知识重新回到鲜活的生命态(由抽象走向生活和情境),唤起学生参与其中、努力探索的欲望, 同时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状态不断地编织、重建课堂的教学设计(由预定走向动态),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从抽象分析性走向有机整体性。如中高年级阶段加入联想环节,注重学生联想能力培养,关注相似、对比、因果联想,促进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从而促进教学走向有机整体性。
        二、教学实施复合化
        进一步开展小学“复合思维”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展示,并通过《小学“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促进教学实施复合化。
1.关注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朝向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发展。而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必须培养学习网络学习的能力,资源运用与开发的能力。小学“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并选取有用的信息,便于课中交流。

课堂中也会适时通过微课或网络开展教学,促进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2.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复合思维关注“教学关系”的探究。“复合思维”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关系中的人,在“动”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互作用,促进学生在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复合思维得以发展,使教学真正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也是本实验致力所追求的。小学“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互动和思维状态。同时有生生互动,体现合作学习,且合作效率较高,并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3.突出教学方法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复合思维”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不是单一的,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应该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并突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实践性。小学“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并适合课型,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联系文本进行有价值的拓展。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中要融入学法指导。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对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适宜地鼓励,错误的表达可巧妙矫正。
        三、走向复合思维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在听课的同时,填写《小学“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根据观察方向、观察内容,详细记载观察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1.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以避免目标取向的评价只看结果不重过程所带来评价的片面性和过程取向评价只重过程而忽视目标的盲目性。只有这样二者结合的评价,才可能使课堂活而不乱,有序而不“死”。教师除了对课堂进行等级量化评价(课堂总评:“结果”处以ABC三个等级评价,8个A以上为“非常棒”;6个A以上为“良好”;5个A以下为“还需努力”)之外,还须通过观察记录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质的评价,既注重结果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
    2.从割裂走向整体
    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上,树立整体意识,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各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即合理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任何环节、手段、方法、要看其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为评价而评价。现阶段,主要通过课后对课堂知识随机调查,统计课堂当堂达标率,还仅仅局限于课后的评价,对于各个环节、各种手段方法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科学认知和评价探索。
    3.精确性与模糊性兼容共生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师劳动具有的复杂性和滞后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教师评价的一些指标进行精确量化的同时,还要用定性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模糊性评价。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智慧才可能得以充分发挥,师生才能够全身心投人,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走向复合思维的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意识到需要将定量评价与定型评价相结合,但是如何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模糊性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4.从封闭走向开放
    复合思维视域下的课堂是一开放的系统,对外,它与社会紧密关联;对内,其中各个网系统相互影响,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也必须是开放的。评价所依据的信息量及评价结论的科学性,需要课堂各因素的统整、教育其他系统的介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走向复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开放性涉及到多主体、多资源,它的落实有待合理和加强。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维度,建构指向复合思维认知、训练和评价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生态,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思维需求,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掌握解决复合思维这一复杂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何通过“复合思维”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建构的思维方式及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