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课堂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实际学习效果,教师对信息技术展开适当应用,将语文阅读和信息技术融合,这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进行优化,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发展和提升,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的实际授课效率。本文分析语文阅读课中如何对信息技术展开应用,希望对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课的开展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前言:语文阅读课中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的方法渗透到实际的授课中,实现语文阅读课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借助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可以改变对语文阅读课的印象,产生对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从而在语文阅读课中全身心投入进来。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月底兴趣
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开始将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的任务,但是空洞说教是很多教师无法改变的局面,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难以将学生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充分调动,也难以将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兴趣激发。信息技术下,让语文阅读课有新的活力注入[1]。信息化设备容纳了色彩、动画以及声音等诸多的表现形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以及生动,并给人震撼,这是以往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展开阅读以及分析,课本最多提供一些插图,帮助学生对文本的主旨进行理解,但是视觉效果并不是十分丰富,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十分有限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将一些内容融入到课件中,对学生进行播放。比如在对《桂林山水》展开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山水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为学生营造出非常震撼的视听效果,调动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极强的探索欲望。
二、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便于检索的个人资料库
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语文阅读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已经是掌握了很多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以及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网络资源展开充分利用,为语文阅读课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以及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力。
对学生来说,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不是十分充足,生活阅历也不是十分丰富。这些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中遇到诸多的学习阻碍[2]。
在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将自己的一些阅读体验传授给学生,或者是为学生公布标准答案,但其实这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抑制,对学生发展是一种阻碍。教师要对学生对一些引导,让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为学生建立资料库,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自主检索,然后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语文阅读课中文学作品是非常多样的,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以及阅历受到限制,将很多时候对作品的领会并不是十分充足。因此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文字转变为生动的画面[3]。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并提升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中的情感体验,在审美方面形成共鸣,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比如在《火烧云》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可能平时并未真正观察过,教师可以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各种形态的火烧云,然后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四、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个性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上的各类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规定,仅仅是靠课内的文本是不够的,教师要将课文作为基础,然后向外进行延伸,让学生增加课外的阅读。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条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在网络上搜索各类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的阅读会让学生知识得到增加,学生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教师要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建立课外阅读的平台,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以及书籍,从而让学生在课外制定出良好的阅读计划,提升学生的阅读习惯。
结论:总之,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课的开展会更加便利,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技术的便捷性,让教师在对语文阅读课进行设计以及组织的时候,采用多样化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少静.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0(Z1):145-147.
[2]江柳嫦.“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阅读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12):20-23.
[3]唐珊珊.教学语言: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一把钥匙”——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教学语言的价值[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