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乡视导,发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低效和将略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教学混为一堂的现象较为严重,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令人担忧,本文简要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即:课标、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教材教法钻研不深,教研活动参与度不高,学法指导意识不强,自主修炼意识薄弱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方案,采取五大举措,努力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改变不良课堂现象。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能力 提升策略
下乡视导,推门听课乃教研员家常便饭之事,发现不同乡镇、不同学校普遍存在看似“自主”实则“低效”、“讲读”与“略读”课型不分的课堂。本人经过多次、多处、多方调研发现,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课标、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2.教材教法钻研不深。
3.教研活动参与度不高。
4.学法指导意识不强。
5.自主修炼意识薄弱。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本人认为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五大策略进行。
一、以“课标+新教材”为主要内容
(一)以解读教材为起点,明晰编排体系。
学期初,全县采取课例+讲座的形式,分年段对全县各校语文组长、语文骨干教师进行大规模的统编教材培训,为教师们系统梳理教材编排体系、编排特点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并结合课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要求参培教师返校后不折不扣地完成二次培训。
(二)以课例为引子,重温课标内容。
开学初,通过全县网络培训平台,邀请市、县知名优秀教师,教研员,结合自身大量课例、典型教学片段分学段分版块为全县所有语文教师作详实的课标解读。会上,参培教师可以勾连自身问题,现场留言相互交流,相互解答。
(三)以图表为工具,梳理课标精髓。
课标网络培训学习后,所有参培教师分版块整理各自学段的课标精髓,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等形式,粘贴在课本首页。做到随翻随读,随读随思,随思随纠。
二、以“课例+自我勾连式评课”为主要途径
(一)名师+普通教师共展“同课异构”
县内名师和一线普通教师同上一个课题同一课时。对所有参培教师进行分组分工,确定组长及组员,明确各自职责,给出不同的观课议课单,先组内议课,各组再派代表上台与执教者进行面对面的论坛。期间,有执教者的说课和教学反思,有观课者的质疑与建议,有教研员的引领与纠偏。
透过如此抽丝剥茧般地剖析,比较异同,教师们新的思维、认知、意识、教学理念在众多思维碰撞中得以重构,在各抒己见中不断重生。
(二)县内名师完整呈现“1+1”教学课例
“1+1”教学是指一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的完整教学课例。执教者(县内优秀名师)选定精读和略读课文各一篇,要求执教者根据课标要求分课时连续、完整呈现课堂教学。随后由执教者分享该课的文本解读,教学目标,设计构想,设计意图,预想效果以及教后反思等。观摩教师现场提问或追问或质疑,执教者与观摩教师、观摩教师之间相互释疑解惑。如此,讲读、略读课文究竟该如何上,大家深受启发。
(三)分级分层展示“三课”
全县分校级、片区分层上好“三课”,推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县级青优教师“优质课”决赛。最终县级一等奖获得者自动录入县级名师资源库。教师按年龄+教龄的方式分为三层,教龄在5年以下或35岁以下的为青年教师上优质课,教龄在5-10年或35——45岁以下为中年教师上示范课,教龄在10年以上或45岁以上为老年教师上合格课。
三、以“素养展评”为主要载体
(一)举行教师素养展评
各片区代表遴选4名教师组成团队,提前半天现场抽取课题,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在规定的25分钟内分工展示完以下内容:课文朗诵、板书设计、教材解读、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简要说明设计理念等。展评形式不限,提倡创意,恰到好处。最终评选出最佳创意奖、诵读奖、设计奖、板书奖、解读奖、表现奖等。
(二)举行教学技能擂台赛
教学技能主要指教师的现场“教学设计”赛,分校级预赛、片区选拔赛、县上决赛。参赛篇目现场抽签公布,只提供教材和教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评委组当场给分、亮分、颁奖。
四、以“持证上岗+绩效考核”为主要手段
(一)持证上岗
为检查教师对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解运用能力,全县对全体语文教师教材教法进行闭卷检测,要求集中检测与阅卷的时间、地点,统一阅卷标准。县教研室对合格教师颁发教材教法合格证书,对不合格者予以一次补考机会。所有教师持证上岗。不合格者上报县教体局处理。
(二)绩效考核
全县将学生成绩质量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尺,同时将成绩考核作为年终绩效考核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为40%。严格把好试卷质量关显得尤为重要,县教研部门设立命题精英队伍,进行命题专项培训。
五、以“逼教师修炼自身”为主要抓手
马克思在唯物辩证法中曾说“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决定,并受外因影响”。因此,改变课堂现状,必须逼教师修炼自身。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狠抓全县校本研修,通过“现场抽问、查看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考核力度。要求教师以自主研修为主,每期在县教研室推荐的教师读物中自选3-4本专业书籍,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每期每位教师至少撰写1篇论文,各校推荐参加县级评选比例不少于学校总数的70%;校校至少有1个县或市级大课题,人人参与微课题研究,课题项目由县教研室和科研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