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刘康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水平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学科教学,应着力高阶思维的提升。本文提出了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生指向高阶思维的分析能力的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带动更多教师从一线教学实践中研究出适合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高阶思维   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从调研一线教师教学现况发现,目前我们大多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低阶能力、低阶学习和低阶思维的层次上,还没有完全做到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指向高阶思维分析能力的不多。(2)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分析能力培养的不多。(3)指向高阶思维分析能力培养的学法指导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还很匮乏。
        一、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高阶思维教学需要彻底消除教师和教材对教学的控制,课堂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地经常地参与课堂思维实践,强调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吸收课堂营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适时贯彻如下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呈现高阶学习中多方面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内容或目标;(3)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4)在现有的课程内容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运用高阶思维能力的机会;(5)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6)要有教学重心后移的意识,既要发展好低阶思维,也要把教学提升到高阶思维层面。
        二、指向高阶思维能力教学问题阶梯性呈现。
        课标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探讨高阶思维教学,目的是希望教师的教学不要更多地停留在低阶思维教学阶段,而是把教学更多地提升到高阶思维层面。高阶思维教学强调课堂问题的生成,强调学生能够针对文本,开启反思、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


        高阶思维培养体现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能够比较主动地从本质上看问题。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吾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的言外之意是偏爱我、害怕我和有求于我,教师可尝试追求学生对于这种言外之意的理解,追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加强对思维的深刻性的训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地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
        三、指向高阶思维能力教学探究要“丰富多彩”。
        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高阶思维教学并不是否定低阶思维教学,低阶思维实际是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具备了低阶思维,高阶思维才有了发展的可能。例如教师将《散步》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教学难点为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分析课文主旨的时候,分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了文中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课堂提问“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的,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亲情和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十分成功。然而,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生命”其实串联了全文各个情节和细节,教师如果不要停在文字表面的亲情,而是再进一步提问:对于本文的主旨,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挖掘文章的多元主旨的理解,例如一定有学生发现文章中多次写到关于“生命”的话题,那么“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也应该是文本主旨理解的一个角度。老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可探究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便会引向高阶和深入,理解和感悟也会更深刻。其实,文章强调的“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根源就是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综上,落实高阶思维发展目标,我们教师应当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合理的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罗晓辉.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3]赵福楼.语文的核心素养的五个着眼点[J].今日教育,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