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龚培青
[导读] 高中是学生储备知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摘要:高中是学生储备知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学生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要在数学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道德修养元素,目的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整合,以学生个体需求为目标,在帮助学生形成数学严谨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德树人;实践对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单一的知识性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德育是班主任主要责任,班主任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能通过学科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理工学科教师的教学偏重授业和解惑,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能力为目标,侧重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教育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无论是文科科目还是理工科目,都蕴含非常多的德育元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及知识的德育内涵,从学生长远发展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培育,能使学生成为态度积极、德才兼备,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教师在数学课堂找准德育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组织,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中数学教学路径
        1.找准德育与数学教学的契合点
        数学是理工学科,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数学教学以求真务实为目标,通过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六大方面内容,有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和数学运算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水平。教师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时,教师要先深入研究数学知识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德育素养。
        数学课堂上,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以题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以总结反思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在数学知识讲授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数学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概念的来源进行讲授,同时融入数学家为了概念的归纳进行的努力,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具体应用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家的坚韧的精神。以“集合”学习为例,教师在讲授集合概念时,可以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例进行集合的列举,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中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目的是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以“立体几何”相关教学为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是“祖暅原理”,在讲授“祖暅原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的“祖暅原理”是在公元5世纪研究出来的,而欧洲是在7世纪才研究出来。祖暅的父亲祖冲之就是第一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数学家。学生通过数学知识与数学史、数学家故事的整合,能激发数学学习兴趣,能夯实数学基础知识,进而培养优良的品德。


        2.数学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相结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情绪敏感期,教师的态度及举止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端正对知识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态度,目的是通过严谨治学、乐学生等引导学生,通过对学生的关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从言行举止中突出对数学知识的尊重,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能对学生形成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数学家的数学研究故事,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乐观和坚韧的治学态度。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优点。特别是在差等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进行辅导和引导,通过提升其学习信心,进而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等差数列的特点和公式等进行猜测,之后总结出结论,并由一名代表进行陈述。在学生陈述时,不论其思路和结论是否正确,教师都要进行正向鼓励,如“你的回答比较严谨,思维能力比较强”“你的书写很工整,符合美学的标准”等,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而在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培养优良的品质。
        3.数学教学活动中融入美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能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德育也包括美育,数学知识蕴含非常多美的元素,美能赏心悦目,通过数学知识的美育教育,能使学生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最终实现综合发展。
        如在教学椭圆、圆和双曲线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立体几何来构建对称之美,进而体验知识图形中蕴含的美;如在教学“弧度制”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定义新的角度单位,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弧度制”和“角度制”进行对比,通过实践发现弧度制的公式更加简洁,更利于理解和应用。如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方程简化,进而使学生在思考的实践中通过对简洁美的追求总结出椭圆方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案例的渗透,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美的追求精神。
        总之,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主要载体,也是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路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尊重学生的差异,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在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卿波.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南北桥,2020,(10):190.
[2]王高波.高中数学教学中彰显德育理念的方法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9):15-16.
[3]廖芙蓉,黄铁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德育渗透问题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84.
[4]王怀华.简论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2019,16(32):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