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思政”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黄艳艳
[导读]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包括声乐教学、舞蹈教学、幼儿心理教学等内容
        摘要: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包括声乐教学、舞蹈教学、幼儿心理教学等内容,其中舞蹈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素质教育理念进行舞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使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高职高专学生具备良好的舞蹈表演功底、教学能力、爱国精神及职业道德素养。文章先分析幼儿舞蹈教学课程思政的意义,之后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实验教学的具体对策,以帮助学生夯实舞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审美情操,使学生树立爱国精神、职业道德等优良素质。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程思政;对策
        舞蹈课程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与艺术本科院校的舞蹈课程差异性大,主要是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艺术素养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强化舞蹈动作、舞蹈表演技巧、舞蹈表演情感的教学,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舞蹈表演的领悟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高校教学要将思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科课程的思政融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学前舞蹈专业教学,通过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思政融入学前舞蹈专业教学是社会对人才需求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趋势。高校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显性思政教育,而其他学科是思政的隐性教育。挖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能实现全方位育人。思政融入学前舞蹈专业教学是课程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学科要以育人为主要目标,担负德育重任。思政融入学前舞蹈专业教学,能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教学环节的有效渗透,通过教材的开发,通过教学的有效设计等,实现育人担当,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思政融入学前舞蹈专业教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师发展路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领域进行针对性引导,通过舞蹈教学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找到最佳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思政融入学前舞蹈专业教学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思政融入学前舞蹈教学中,能在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最后一站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在夯实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社会新人才。
        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创新路径
        1.构建符合学生教学需求的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构建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增加舞蹈课程的学时,强化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强化舞蹈实践技巧的示范,以实现学生舞蹈表演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整合与提升。在实际教学时,对于舞蹈基础弱的学生,要从舞蹈表演的最基本技能,如竖叉、横叉、抱前腿等软开度动作的训练切入,尽可能帮助学生拉伸身体,以塑造身体机能,进而完成舞蹈表演技巧及幼儿教学能力的学习。对于舞蹈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强化其对舞蹈动作的领悟,并将现代舞、民族舞、幼儿舞等融入训练中,以开阔学生的舞蹈知识视野,最终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组织能力。
        2.强化基于幼儿教学的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的舞蹈教学体现的是专业性和实践性,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舞蹈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探究,为后期的幼儿舞蹈教学奠定基础。从舞蹈本身的专业性来看,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给学生舞蹈表演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灵活应变能力,以实现舞蹈理论知识、舞蹈表演示范、舞蹈教学能力的整合。其次,对舞蹈实践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舞蹈艺术家的表演视频,或请艺术家现场表演,并对学生的训练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深化学生的表演艺术感,提高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的组织能力。
        3.引入多元化的舞蹈教学方式
        传统的舞蹈教学以理论加实践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舞蹈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提升学生的舞蹈审美修养,以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对舞蹈创编的领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组织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提升舞蹈教学的实用性
        在对学生的舞蹈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舞蹈理论、舞蹈表演情感及技巧、舞蹈创编能力等为综合标准,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和综合性。评价主体以学生和教师为主,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为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舞蹈学习效果。评价内容要以舞蹈表演技巧、情感,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等为主,目的是实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总之,舞蹈课程在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占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以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为核心,将民族舞蹈、现代舞等融入教学体系中,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组织,以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教学沟通能力、舞蹈表演情感能力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的职业素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倪甜甜.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262-263.
[2]彭丽.对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艺术科技,2019,32(18):146-147.
[3]林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思路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8):206-207.
[4]卢嘉倩.浅谈高职高专幼教生舞蹈教学中的训练方法培养[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3):189-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