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邹秀云
[导读] 创造性活动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并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过程。
        【内容摘要】创造性活动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并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过程。目前,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力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唯成绩论高低,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求知欲是想探索未知的、新的东西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幼儿时期就已萌芽,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成长为科学的求知欲或艺术的求知欲,然后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或艺术创作中开花结果。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培养提供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认识,需要观察;数学规律的发现,需要观察;知识的联系,需要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与归纳能力。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提高。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培养提供素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多媒体等)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在错误中成长,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培养插上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新教材的机会。在数学教材的“创新化”建构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依托原有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创新因素,使学生潜在的可能地创造力转化为显性的现实的创造力,真正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材料。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更多的策略和方法。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