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标准中 还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又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是众多学习情境中的一种,一个好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火化的有效催化剂。在化学教学中,我将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实践中逐渐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
化学源于生活,本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应避免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物质或反应现象的简单罗列,精心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由此进行加工和设计。
例如:在进行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的教学中,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创设“稠粥如何变稀”、“咸汤如何变淡”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自己最熟知的生活体验自然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加水冲稀或冲淡”就是实现转变的最直接方法,此时教师可顺势抛出第2个问题,加水后粥里的米、汤里的料会因此而减少吗?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解决稀释问题的关键,即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再如,在学习“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知识时,可以创设学生深有体会的问题情境:生活中被蚊虫叮咬后,可以将肥皂水涂在患处止痒,其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反应原理?再引申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应用,如:向酸化的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酸度;向酸性废水中加入熟石灰可中和工业废水中的酸,使废水达到中性后再排放。
实践证明,越是贴近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越容易触动学生的思维,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逐渐的,学生会形成“学习时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对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导向性
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问题的设置应是围绕重、难点逐层展开的,如何引出,如何深入,如何拓展,这都是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学会从量的角度审视学过的化学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大家都知道,化学反应会生成新物质,也就是说,化学反应体现了物质种类上的变化。那么,反应中能否体现物质质量上的改变呢?”通过这个问题的抛出,将学生引入对“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变化”的思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从质量角度去重新认识学过的化学反应。
这时,教师可以设置进一步的追问:“通过学习化学,我们知道,宏观世界的所有现象都有其微观上的反应本质,那么,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个追问可以带领着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宏观现象的本质,启发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来分析具象问题。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能够逐步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质量关系,是由微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这一微观粒子本身的一系列“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变)所造成的,综上所述的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问题的启发性和导向性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度
在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有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注意开放性原则,不能一味的只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不能强制性地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能总是用唯一的答案来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多角度地探求解决途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深刻内涵。拓展度,即为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注意延伸的广度和深度,既不能太宽泛,也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盲目拔高。
在学习了酸碱性质的知识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有相关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达到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认识的目的。如:问题情境1、“在实验室中,你用哪些方法可以制得氯化镁?请同学们运用酸碱的知识来进行设计。”学生会通过理顺酸碱的通性,寻找一系列能够得到氯化镁的化学反应:利用酸的通性,可以选择活泼金属——Mg、金属氧化物——MgO、碱——Mg(OH)2、盐——Mg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制得。问题情境2、“你能尽可能多地想出区分稀盐酸和石灰水的方法吗?”尝试选择合适的物质,做出你的实验设计吧!学生在全面回顾酸、碱的通性之后,会想到选择以下物质进行区分: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活泼金属——锌或镁,氧化物——二氧化碳或氧化铜;碱——氢氧化铜或氢氧化铁,盐——碳酸钠或碳酸钙。
四、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有一定的思维强度
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应有拓展性的一面,对学生来说,基础性的问题往往很容易解决,而拓展性的问题则含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设置得当的话,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所以,这种问题需要设计得有技巧,太简单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太难了,则会增加学生思维上的负担和盲目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做到难易适中,要能使学生拥有“跳一跳,够得着”,或“冲一冲,过得去”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时,“酸、碱组成上的特点”这部分知识还未涉及,这里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根据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写出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酸碱溶液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在酸、碱的溶液相互混合时,微观上发生的反应又是怎样?由此,你认为中和反应的实质应怎样概括?”这种连环问题组的设置,给了学生足够强度的思维训练,学生从最初的“中和反应概念”这一知识基础,逐层上升到了从微观上认识微观本质的高度,为日后分析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运用起来,会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起到非常实用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充分认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设疑、质疑、解疑的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