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从心灵开始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覃逸刚
[导读]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不仅表达出人们的情感,还具有调节人情感情绪的作用。
        摘要: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不仅表达出人们的情感,还具有调节人情感情绪的作用。而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那么,如何使学生喜欢音乐,在音乐课堂上能用心去感受旋律、享受音乐,让心灵随之飞舞呢?结合本人多年音乐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音乐;兴趣;教学
        一、把准“情趣”,用心引导正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情感需求。作为音乐教师,关键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的音乐趣味,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前提。青少年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对象,这个年龄段人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当前,青少年上学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喜爱的音乐作品中有一些音乐要素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某些特征,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与心理态度,他们希望音乐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音乐教师这时就要恰如其当地作一引导,不断调整完善音乐教学计划,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适当的加入一些学生们喜爱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再有机结合课本上的音乐内容进行教学,相辅相成,既要巧妙高效地完成音乐教学计划,又能够引导学生朝着健康向上音乐趣味方向发展。
        二、把脉“情结”,热心疏导释怀。青少年学生是追求流行时尚的重要群体,比较热衷于流行音乐,特别是喜欢表现或欢乐、或憧憬、或苦闷、或伤感等情结的音乐作品,如流行歌曲、校园民谣、吉它弹唱、现代钢琴曲等,同时,通过自媒体卡拉ok、ktv、喜剧小品、k歌软件进行网上直播,意在“发泄内心情感”。

新时期青少年音乐生活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向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疏忽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期待,应结合青少年的情感特点,适时进行音乐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用心与学生进行音乐上的交流与疏导,尊重学生音乐喜好,引导学生紧跟音乐的节奏步入美妙的音乐天地之中。
        三、把握“情境”,精心指导投入。音乐教育是一种心灵整合教育方式,自觉尊重学生,认真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他们的原始资源出发,不断完善音乐资源,最大限度发挥音乐的效用。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以亲切的肯定、宽容,帮助学生自己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全过程,勇敢地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提升。因此,教师善于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创设让人心动的意境和心醉的情感,诱发和开拓出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触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赋予动感的音乐意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让课堂唱响出最美的旋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要精心设置音乐情境课堂,给学生们一段优美的钢琴伴奏,与同学们一起歌唱,来一段吉它弹唱,现场弹奏几曲乐曲欣赏,用音乐去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用音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用音乐去触碰学生的心灵,做到学生心中有音乐,并且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让学生们在设定的音乐环境中“自由飞翔”。
        总之,注重心灵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音乐是人类的一门特殊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心声,直抵人的心灵,真正的歌唱家不只是有嘴在唱歌,演奏家也不只是在用手弹奏,他们都是用心在演绎。唯有用心,才能完美表达与深刻体验音乐的魅力。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以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宗旨的特殊学科,一门唯有用心才能完美表达与深刻体验其魅力的心灵艺术,我们所实施的音乐教育,也必须从心开始,灵活启发引导学生们用心去表现与聆听音乐,真正让音乐去撞击其心灵,让学生轻松自由地去感受音乐,在“音乐天堂”自由放飞梦想、健康快乐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