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途径的利用情况却不甚乐观。本文通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目标设计、实施过程、适时变革三方面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让“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目标 过程 变革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内核,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明确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学力以及相应的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而且需要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阅读教学作为实现这些目标重要途径的利用情况却不甚乐观。因此,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开花结果”的探究显得刻不容缓。
一、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许多老师不能完全理解核心素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联,以致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出现偏颇。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已成为很多老师的惯性思维,由于未能理清“核心素养”与传统“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未能理解“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以致教学目标的设计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部分教师缺乏批判性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核心素养”进行改进。有些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教学目标与语文阅读教学和高年级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情况有没有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味追求 “语文学科素养”的实现,却没有兼顾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忽视了我们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与“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3、在阅读的教与学中没有找到平衡点,重“教”轻“学”。教师单方面教,忽略了学生是否与老师步伐一致,是否理解“学科素养”指向下的阅读目标和任务的问题,“教”与“学”之间没有找到平衡点,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最终只会失去“学科核心素养”真正的育人价值。
4、应试测评在长时间内仍是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标准。因此,阅读教学活动往往围绕应试测评转,测评范围成为教学目标设定的风向标,考什么就学什么,最终导致阅读教学培养目标出现偏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清晰目标,精选内容
1、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语言,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语言教学,语文课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阅读这一途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过程。
2、“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核是有机的整体,它们层层递进,这就要求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需要有系统性,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步骤有条理地展开,不仅要整体感知和概括文章内容,关注具体信息,还要解释文章细节,见微知著,评价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还要体现人文情怀。
3、吃透学材,了解学情,弄清学段目标任务。阅读教学本质就是学生与教师、文本的对话,而学生是这些对话关系的中心。语文教师需要改变重“教”轻“学”的做法,真正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把“教教材”的做法转换为“用教材教”,让“教材”真正成为“学材”。因此,阅读教学需要了解学情,找准“靶心”,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盲点,学习兴趣点和生长点,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淡化唯一性,强化创造性。
4、要从发展和关联的角度出发,挖掘教材对学生学力发展和品格培养的深刻内涵,了解学习轨迹,同时要注意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的关联,寻找它们之间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
例如: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阅读目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第12课《桥》教学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品味语言文字,感知老汉的人物形象,体会他在危机关头舍“小家”为“大家”,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的伟大情怀。
5、理解文章题目“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第13课《穷人》的教学目标之一: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第14课《在柏林》的教学目标之一:关注环境对表现战争主题的作用。这三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统整这三篇课文,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进而在习作中合理运用环境描写。
(二)重视过程,提高效率
1、“教”与“学”需要循序渐进,张弛有度。
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后一环节需要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而这个过程需要在课堂中才能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张弛有度,面对学生与教师和文本的多重对话,要学会等待,善于追问,要注重学生答案得出的过程,也要向学生示范答题的理解策略。例如教师让学生概括《落花生》主要内容时,发现很多学生要么概括内容很长,像复述文章,不够简练;要么缺少了一些要素,不够完整。这时候,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而应该设计一些富有指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抓住课文中重要的场景,通过关键词来概括,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为概括主要内容奠定基础。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使之明白概括主要内容的“好”就是要简洁明了、准确完整。
2、选择典型范例,渗透阅读方法。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意指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未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灌输而养成将来能独立自主开创生活和发展专业的思路。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这个育人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精挑细选,选择典型范例,在实践中归纳方法。
例如:统编版六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课文每部分开头第一句话都包含了时间词,从而构成各段的总起句和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每部分的总起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让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并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反复应用。
又如: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少年闰土》和《故乡》两篇文章,对其中关于闰土的外貌描写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会闰土的生活变化和生活状态,进而理解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特征,符合人物身份的作用,进而在写作中合理运用外貌描写。
3、优化教学设计,活化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层级的学科素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批判性思维要求透过现象看到深处,能对文章涉及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批判性的阅读反对中心唯一论,因为阅读永远有新的角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把思路打开,进而对阅读内容作出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这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
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时可用不同的斗牛图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辨:牧童(牛尾巴向下),画家(牛尾巴向上),苏轼(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究竟谁才是对的呢?又如课外阅读《爱在身后二十米》,在“我”上初中三年里,父亲一直坚持默默地送我去学校,你赞同这种做法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父亲的这种行为进行思考,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有助于活化学生的思维。
4、任务型阅读,促进思维,提升能力。
任务驱动型阅读教学,通过前置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和思考,把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来,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红岩》整本书阅读:
任务一:读完《红岩》,请借助网络资料,寻找小说人物的原型。
任务二:小说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原型人物是不可分割的,请选择一个你最佩服的英雄,四人小组交流评析一下他(她)的事迹吧。
任务三:四人小组交流阅读时的困惑。
(三)结合实际,适时变革
1、课内阅读属于典型范例,但篇幅有限,选材有限,涵盖的核心素养有限,所以,阅读教学需要课内外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任意为之,而应体现规定性和开放性并举,多样化和个性化相融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推荐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取向相同和相异的课内外阅读应交替进行,丰富课外阅读的课型,多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会,搭建各类平台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分享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根据单元目标,统整单元或专题阅读。1+X群文阅读是比较常用的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其中“1”指的是教材精读课文或者单元主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形式选择合适的议题,通过对它们的有效延伸,从而进行文本组元“X”的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取并整合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解结构,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进步及阅读素养的突破。
例如:统编教材六下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桥》《在柏林》都是微型小说,因此,可以抓住微型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特点,以此为议题,引领学生进行微型小说群文阅读:《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雪夜》、《摩尔根掉井里去了》,通过多篇同类文章的阅读,学生深入体会了这种意外结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并学习这种写法。
又如:通过《红岩》整本书阅读,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小说”专题读书会,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佩服的英雄,并开展“英雄推介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英雄推荐给同学。另外,教师还可推荐学生阅读《红日》、《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红色小说”,让学生再次感悟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并进行传承。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我们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只有语文老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正是以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从目标设计、过程实施、适时变革三方面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语文学科素养”能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黄爱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摭探[J].成才之路,2020(15):44-45.
[2]崔丽华.关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优化阅读教学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20(15):89.
[3]田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学周刊,2020(18):59-60.
[4]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