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被赋予新的使命。公平而有质量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鲜明主题,教师作为第一资源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名师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策略
1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定义研究
1.1从广义和狭义层面来划分
广义层面,名师是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力,知名度比较高,而且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追隨者;狭义层面,名师特指教育界的精英,包括名家和大师。
1.2按照理解偏向划分
徐斌艳从“名”的角度来下定义,提出:从名称上看,名师通常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操控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知名度的教师,且拥有一定头衔的专家及特级教师。
裴跃进从“师”的角度来下定义,提出:所谓教学名师,是指专业功底特别扎实,有鲜明的教学主张,独特的课堂设计,优异的教学质量。
了解众多学者对“名师”的定义后,可以看出,“名师”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丰富。新时期的到来,“名师”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但其精髓始终未变,就作为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育人”来说,“名师”在这方面做得更加突出完善,师德高尚、教学技能高超、科研能力强,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统一认可。
2名师具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标识性特征
2.1以大情怀传递育人温度
中小学教师应以职业活动作为主要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是基于使命的大爱。坚持立德树人,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这是名师“大爱与责任”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是基于事业的热爱。教育是崇高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为名师的重要因素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挚爱。三是基于学生的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者是走进学生灵魂的人,需要用仁爱之心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三爱一体,其中大爱是第一位的,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决定性作用。
2.2以勤反思赋予教学深度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元认知活动,是教师把自身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研究对象,对教学过程中的方式、行为及结果进行检视,继而改进教学实践,使之更为合理、更富效率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断思考其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内在联系,自觉审视教学中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深化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并积累、凝练出个性化、智慧性的教学主张,进而上升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思想。
2.3以善研究凸显思想高度
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课堂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对一个个生动鲜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架起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从而将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生活化、情境化,让名师从中感受研究的趣味和魅力,从经验主义走向理论自觉。名师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路人,其研究应有大格局、整体性,研究的对象从零散问题的解决走向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
2.4以强辐射展示影响广度
名师之名更多的是他人之口传颂出来的,业内和社会之镜照映出来的。一是学校里有威望。名师是学校的领军人物,在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上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深受领导尊重、教师拥戴。二是行业内有名气。
名师要在“师”、贵在“名”,以师之蕴而扬名之气,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讲坛、巡回讲学等多种方式,传播先进理念、教改策略、教研之道,引领区域内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三是社会上有影响。名师是教育战线的优秀代表,充满正能量,具有先进性,在社会上反响好、认可度高。
3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培养
3.1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具备卓越教师潜质的优秀教师
从教学名师的定义来看,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应是具备成长为卓越教师潜质的优秀教师。他们有强烈向上成长的意愿,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师德的模范、教学的标兵、创新的骨干、科研的能手,甚至是教师培训的行家。他们已经取得较高水平的应用型的教学模型,有初步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但还不够系统与清晰。他们有较高超的教学技艺,已经有初步教学特色,但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体系,进一步形成教学风格;他们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他们的影响还局限于本校本区域,还需要想更广阔的区域拓展。具备卓越教师潜质的培养对象的有效评选为教学名师培养是否成功奠定基础。
3.2培养: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与训练
培养,按照《中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是创造适合的条件使其繁殖;二是按一定的目标长期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教学名师的培养应该是取其后者的含义,指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按照培养教学名师的目标进行教育和训练过程。名师的培养须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设置培养目标,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激发培养对象成长的内部动力,让具有教学名师潜质的优秀教师成为最好的他自己,成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培养涉及到目标、机制、内容及路径等。
纵观教学名师的成长方式,一个教师要成长为教学名师大约有三种方式:一是教师自发主动地学习,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磨练,不断扩大影响成长为名师,魏书生就属于自发努力形成名师的典型;二是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通过名师带徒弟的方式,使一般教师成长为新名师:三是由教育部口通过培养工程的方式有意识主动地促进优秀教师成长为名师。生成教学名师的三种方式都有各自价值,但第一种和第二种名师成长方式,形成名师的数量很有限,名师培养工程不一定让所有培养对象都能成长为名师,但让优秀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的数量大大増加。
4结语
实践表明,培养可促进教学名师成长,但教学名师培养名师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培养在教学名师成长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在于,教学名师是个体自主发展与组织机构等培养相结合造就的,其中,培养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通过培养,一方面可推动优秀教师加速成长卓越发展为教学名师,另一方面可促使普通教师大量地成长发展为教学名师,产生教学名师培养的"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姝,张华.中小学教学名师参与教育研究的行动价值、方向及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115-121.
[2]“名师工作室”栏目升级为“名师教研室”[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08):50.
[3]王桢,梁林梅.国内中小学名师网络工作室发展现状分析[J].数字教育,2017,3(03):46-51.
[4]严运锦.名师工作室中教师学习过程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