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遇童诗,童诗育童心 ——漫谈小学儿童诗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徐芳娣
[导读] 儿童诗教学作为小学期间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儿童诗教学作为小学期间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语言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具有重中之重的作用。诗歌作为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陶冶学生良好情操的有效途径,而小学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儿童诗歌,是针对较低年龄段学生专门设计的学习环节,其中的语言和韵律都与学生的兴趣特点深度贴合,符合较低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取向,因此科学运用儿童诗歌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学;儿童诗歌;童心诗育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心理特征具备童真性和理想性,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儿童诗歌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发散个性化的思维,拓展多元化的想象空间,儿童诗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能力具有较为积极化的影响。儿童诗歌在词句应用和韵律把握上都比较出色,能够紧紧贴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本文旨在针对现阶段小学儿童诗歌教学的实践工作情况展开深度分析,探索如何在儿童诗歌教学中凸显“童心”的特点。
        一、透视当代小学儿童诗歌的教学困境
        虽然诗歌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不可分割的主体之一,但现代教学中,部分教学对于诗歌教学的环节往往极为忽略,甚至直接跳过诗歌的教学,即使在诗歌的教学实践中,也未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诗歌在低龄段教育中逐渐丧失其主动权。首先,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诗歌被大量新型的文学形式浪潮所湮没,诗歌逐渐淡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文坛中的诗歌地位也大幅度降低,使得许多教师产生对诗歌教学较为轻视的教学态度,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诗歌教学置放于极其隐蔽的教学地位。其次,是教师在低龄段语文诗歌教育中,并未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受限于传统诗歌教学中“看-读-解”的教学循环,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诗歌的教学往往只是浮于表面而未深入其本质内涵;另一方面,教师在诗歌的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没有紧紧贴合低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取向,使儿童诗歌失去其“童心”,降低语文诗歌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是儿童诗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二者的不相匹配,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性的授课教学,对儿童诗歌的课堂实践环节没有能够深入展开,使得学生的诗歌综合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也使诗歌教学局限于阅读审美的层面,缺少实践对诗歌本质的深化和透彻。
        二、探索当代小学儿童诗歌的教学策略
        1.以情动人,通过问题导向把握诗歌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诗歌的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诗歌教育观,把握儿童诗歌在实际课堂中的准确教学。儿童诗歌不单单是由字词语段简单机械的组合,其中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特征。丰富化的情感内容作为小学儿童诗歌的主要特点,也是陶冶学生品德与情操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儿童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诗歌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使学生在文字海洋的情感共鸣中,激发对于儿童诗歌本质的深刻认识。
        比如,笔者在教学《彩色的梦》这篇儿童诗歌的过程中,就以题目为课堂的首要出发点,同时也作为诗歌教学的主要问题导向。首先是以引导性的问题代入课堂教学:“如果给你彩笔,你会怎样装点你的梦?”,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用几句诗歌描绘自己心中“彩色的梦”,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前想象思维,让学生以内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进行有效组合,通过诗歌表达出童真化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教材诗歌的高效授课。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教师应通过情感沟通激发学生对于儿童诗歌的情感共鸣,结合循序渐进的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开展诗歌教学,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中的情感走向,从而沿着诗歌的主要情感线进行深度学习。有效的提问方式不仅给予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型教学,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深入沟通,进而促进教师对于学生儿童诗歌的情感导向式教学,提升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字字珠玑,通过创作实践解构诗歌语言
        儿童诗歌是以情感和语言雕镌而成的,语言内容也是儿童诗歌的核心环节。诗歌当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突出的形象特点,都只能用精炼、巧妙的语言所搭载,因此语言作为儿童诗歌极为重要的运输工具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在诗歌语言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钻研诗歌中精妙的语言词句设置,体会其设置的巧妙之处与含义,同时教师也应在语言应用中激发学生的诗歌灵性和意象创造性思维,在对诗歌相关语言的深入掌握后要积极开展诗歌的创作型训练,以实践巩固儿童诗歌教学。
        比如,在小学语文《青蛙写诗》这节诗歌课堂,诗歌以“标点符号”为对象通过意象联想的方式进行串联,能够让学生在熟悉语文符号运用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想象性思维。笔者首先让学生品味作者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类比手法,进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童趣为“顿号”与“问号”仿写两句诗歌,并结合《青蛙写诗》的写作情境。以下是学生课堂作品:
        “小蚯蚓弯了弯腰说:‘我可以当个小问号’。”(雷明强)
        “金龟子趴在荷叶上说:‘我可以当个小顿号’。”(郭力)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诗歌的语言应用教学进行适当扩展,能够最大化发挥诗歌语言的文化魅力,同时利用诗歌丰富的意象拓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关联性想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且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有效增加学生的语文词汇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童趣中寻找诗歌的灵性,通过延伸性的丰富想象,提升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灵感和能力。
        3、与时俱进,通过课堂创新拓展诗歌教学
        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乏味,从而导致诗歌课堂的总体效率无法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也处于落后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现代小学诗歌课堂进行勇敢的创新,广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而伴随着现代化想象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儿童诗歌的教学也应当积极融入互联网式教学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的优势所在。
        比如,笔者在授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外国散文诗时,就结合信息技术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应用动画软件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进行动态化处理,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并利用信息技术的“绘画功能”让学生在“模拟雪地“中描绘自己内心的想象,并用诗歌的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从而在学生发挥灵感和想象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的经历。
        通过分析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拓充儿童诗歌教学的内容,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开阔的诗歌空间,让单一化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儿童诗歌教学中积极渗透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加课堂的便捷性,以互联网创设诗歌情景教学,更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诗歌童心”,从而强化儿童诗歌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儿童诗歌以其语言的巧妙性、意象的丰富性和内容的深意性,使其在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和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对于儿童诗歌的授课,要将儿童诗歌视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需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和拓展诗歌教学的方式策略,赋予低龄段诗歌课堂新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深化小学儿童诗歌教学,以诗歌启发学生童心,以童心展望诗歌未来。
       
       
       
参考文献:
[1]潘雪梅.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31):38-39.
[2]杨翠娟.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7):5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