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中法合作人才培训基地的教学模式,本文作者从校内教学环境的搭建,工学交替教学形式、校企共同制定教学体系、1+N+N证书人才培养体系、多元教师队伍的组建、校企产政多元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一种适用于校企合作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精益生产;校企合作共同体;教学模式
一、绪论
中法合作智能制造校企共同体与多家法资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拥有高技能的卓越智能制造操控师。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采取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教学模式中将合作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模式引入其中,合作企业的现场管理采用改进的精益生产管理的模式。采用基于精益生产管理的中法合作智能制造校企共同体教学模式研究符合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概念界定
1.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在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总结的一套生产模式,主要目标是最大可能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在精益生产体系中利用准时化生产、5S与目视化管理、看板管理、标准化作业、全面生产维护等工具进行持续改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在进行中法合作智能制造共同体教学模式研究中,寻找精益生产管理思想中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帮助的部分,并将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与合作企业的管理模式相结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2.校企合作共同体
校企合作共同体是以学校、企业、政府等通过交流协商,共同培育高素质适用型技能人才、共同建设管理,通过资源优势互补、文化共融、科研开发等途径来实现共赢互惠的深层次合 作模式[1]。我校中法合作智能制造校企共同体通过政府引导,多家法资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拥有高技能的卓越智能制造操控师,是高层次、多维度的新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三、精益生产理念下校企共同体教学模式探索
依托我校中法合作项目,构建适用于校企合作共同体的教学环境,探索出了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自动化生产线卓越操控师的教学模式。
1.搭建企业车间环境,营造高端制造氛围,提供人才培养载体
将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融合,在校内教学区域搭建一个适合中法合作校企共同体的教学环境,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空间载体。教学实训车间主要分成四大部分,基础教学区域和子系统区域完成电工电子、气动液压、自动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在ERM自动化生产线完成自动化生产线管控的教学内容,IMO生产线完成手工安装流水线的教学任务,运用看板、7S、准时制、标准化作业、TPM等工具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完成生产计划、生产管理、库存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的教学。
2.工学交替,协同育人,保证学以致用
教学形式上采用工学交替,有校内的理论学习、自动化生产线技能操作、综合性生产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保证学生学以致用。每学期的教学分为理论学习、实训学习和企业实习三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被安排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岗位,培养学生自动化生产线操控管理能力、与其他员工协同工作能力、设备和生产持续改进能力,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企业管理人员等多方协同,保证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
3.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校企共同教学,培育法式学徒
校企共同教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实施课程教学、教学管理与考核,培养卓越制造及自动化生产线操控师。引入法国UIMM卓越操控师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进法国职业教育教材,教材主要分为专业知识教材、专业能力培养教材、职业素养教材等几部分,完成电工电子、自动化、机械、气动液压、生产线操控、生产线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由中法双方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参与教学,培育具有理论知识扎实、高技术水平、高素养的综合型企业生产人才。
(4)1+N+N证书体系,提升综合素养,培养高技能人才
采用1+N+N证书体系,培养学生多种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生的培养周期为3年,在这过程中有多方机构协同育人,经过考核学生可以获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多技能、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能适应现代企业多岗位、懂生产管理、强合作能力的人才需求,提升技工人才培养质量。
(5)三师共教,打造卓越教师团队,保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共同体由学校、企业、法国专家共同执教,打造一支具有高技能、高素养、高能力的卓越教师团队,保障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由法方专家、电气专业教师、机械专业教师、学校领导、企业导师等共同组成,由法方专家指导,企业导师参与,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成一支专业能力强、团队协作好、职业素养好的教师团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6)创新多元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采用学校、企业、产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打破学校单一培养、单一评价的模式,学生考核由多方参与,制作工学交替手册,成为学校、企业、学生的信息交互媒介,每学期和人才培养中期都有相应的评估。最终的评价分为在学校评估、在企业评估和上交书面材料等形式,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首批中法合作智能制造班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经过三年的学习,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获得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陈茜.校企合作共同体构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6年,31期44-48页.
[2]范芳芳.基于精益思想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年,49期302-305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项目编号:ZJCVB9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