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中学导师制的探索具备了现实的基础。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以“因材施教 乐学致远”为办学思想,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规律,积极实施生涯规划导师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作为学校聘任导师之一,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认为在中学阶段实施生涯规划导师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导师制;实践; 思考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导师便对他们在生活、经济、道德、行为、学业等诸多方面予以教导,每周都要和学生见面聊天,每次约持续1 小时,地点可随意选取教室、宿舍、咖啡厅等,气氛很是轻松。导师的作用就是向学生不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地去解决问题;导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要批判地看待问题,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的能力。近几年,国内的一些知名本科院校和重点高中也开始实施导师制。
笔者所在的中学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也实行了导师制,其模式与牛津大学类似,即学生进校后,通过师生双选会,学校统筹安排,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生涯规划导师。导师通过开展日常活动了解学生,从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学业、专业、职业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对中学阶段实施生涯规划导师制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生涯规划导师的主要职责
与班主任相比,生涯规划导师的职责更清晰而有界限。他们主要负责因人而异地制定指导计划,引导学生自觉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个人成长轨迹。包括:学生家庭及其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日常表现、学业状况及其分析等。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导师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目标:在高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选课指导、陌生环境的心理适应辅导、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搭建伙伴交往的平台,让学生尽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高二年级,更侧重于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高三年级,则主要围绕高考,帮助学生描绘大学的愿景、制定可行的方案、检测自己的成绩、完成最后的冲刺,并且还要做好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为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勾勒蓝图。从而最终完成生涯规划导师的职责与使命,即在“导育”与“导学”的基础上,逐步指导学生完成未来专业、职业的选择和规划。
除了较为科学专业的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以外,导师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由于是双选基础上形成的结对,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关系也更加密切。以我校为例,学校老师都“术业有专攻”,这也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同学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和成才路径。
比如有理科爱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像A老师这样的“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生物)”做导师;有文科爱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像B老师这样的“四川省师德标兵、成都市劳动模范(语文)”做导师;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像C老师这样的“全国美术优秀教师”做导师;想考音乐学院的同学,可以选择像D老师这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音乐)”做导师;有想塑造自己领导力的同学,当然也可以选择E校长做自己的导师......学校师生也普遍表示,双选会把真正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和老师,在选择配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的教育规律。后期开展的导师活动已形成了师生参与热情高、多样互动关系好、导师活动效果佳的良性循环。
二、生涯规划导师制实行的重要保障
(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涯规划导师制的源头活水
任何一所学校的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那这项改革就是纸上谈兵。而班主任没了,学生怎么管?这也是我校集中火力攻克的难题。在项目制基础上,学校让学生成立自治会参与管理,原来应该由班主任做的事情,现在尝试由学生自己做,再由项目制老师把关。同时,学校成立30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和社团引领激趣,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外,为每15个学生开设一门选修课,学校在时间、空间、物资、装备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二)主管分担常规工作,生涯规划导师制的坚强后盾
生涯规划导师之所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生涯规划指导,还因为导师并不负责原来班主任琐碎的工作事务,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由专门的人员来分担真正解决了生涯规划导师的后顾之忧。该项工作以项目制来推进,以实现专业化,包括课程主管、学生管理主管、自习主管、诊断与评价主管,以及心理咨询师、教育顾问等都由专人负责,这一方面让更多优秀教师有机会走向领导管理岗位,充分调动了各类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真正从时间上、工作性质上保障了导师的专业性。
(三)导师能力素质提升,生涯规划导师制的内在动力
导师的素质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是导师制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学校要形成学生乐学的良好学风,老师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有方法,乐于教学,勤于专研是前提和保障。如何打造一支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生涯规划导师专业团队呢?我们学校积极开展导师能力提升工程,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到校指导引领,发挥骨干传帮带作用,以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师能。生涯规划导师要实现对学生精细化引领,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导师阅读提升计划,与各领域专家一同列出专业导师阅读清单,其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导师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知识。同时,学校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继续教育,鼓励教师以终生学习为目标,启迪智慧,传承文明。
再看新高考的风向标,通过选择让学生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的目标成为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愿望。而生涯规划导师制具有重视学生教育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成才的特点,真正为实现学校引领生涯规划,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 教育大辞典( 第三册)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9.
[2]金萍. 谈谈中学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导引[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3]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王玉兵, 赵在民 . 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 中小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及组织实施 [J]. 当代教育科学, 2006 , ( 5 )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