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职业教育重在为社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干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本文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重点探究了中等职业院校该如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培养策略
操作技能指的是按照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熟练且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操作能力,就业与发展才有保障。但操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经过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练习。下面联系实际,首先就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做简要分析。
1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
1.1认知阶段
在能熟练运用某一技能前,学生要先认识该项技能。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通过语言讲解、直观示范以及操作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操作原理并形成相应的操作思路。教师需让学生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中分解成多少简单动作,让学生掌握操作要求,熟悉操作工具,并明确相关的操作标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各类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操作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1】。
1.2练习阶段
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就需自己动手操作。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练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需给与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完善对相关知识的运用。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在操作技能练习阶段,学生肌肉感知力增强,对视觉的依赖减小,子技能之间干扰变弱,多余操作减少同时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基于以上发展特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在这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方式指导学生做大量练习,通过练习实现部分到整体的统一,让学生能将各项子技能匹配成为一个整体【2】。
1.3自动化阶段
在自动化学习阶段,学生对各项操作技能已经非常熟悉,肌肉感知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层次。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严格按照要求熟练、准确地完成一般的常规操作,能将各项子技能操练的十分纯熟,并且在实操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创新创造。由于学生自身的操作技能已经比较丰富且熟练,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能适时转变角色,适当淡化自己的功能作用,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而自己只做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发现与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并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布置的操作任务也要足够典型,要能实现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考察。并且要能不断变化训练的形式,多给操作训练活动注入一些趣味性元素,这样可有效保护学生学习与训练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效果更为理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化训练并不意味着教师安全放任不管,在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检查学生学习、操作情况,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后续的教学更加科学有效【3】。
2中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策略探析
2.1明确操作技能培养标准
国家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情况做了细化分类,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且在现实社会中,每一行业、每一岗位都有其自己的操作规范与要求,只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与要求操作,最终的结果才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中等职业院校必须依据国家以及相关行业、岗位的规范、标准与要求制定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标准,并严格要求各专业各教师按照各项标准认真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除在日常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各项规范与标准外,在技能考核环节也需严格按照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的相关标准制定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流程,确定评分依据,因此提升教学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定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脱离开来,要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务操作有机结合,这样可让学生从感性、理性等多个层面对操作技能有一个准确、全面的理解与认知【4】。
2.2注重师生互动与协作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认真教,学生也要努力学。并且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还要能密切交流,及时沟通在教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此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形成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信任与依赖,让学生敢于、乐于向教师反映与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的心得等,从而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能转换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味做严师,而是乐于与学生做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烦恼,并给予学生反馈。同时教师也要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技术丰富师生交流渠道。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模拟教学法。利用有效道具,模拟出实验室或工厂环境,让学生进入模拟场所进行模拟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缺少进入企业以及相关场所进行亲身体验的机会,因而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但模拟教学法却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给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便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明确自身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时,教师可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各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园内部构建起实训体系,创建实践平台,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具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或实际的教学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模式以及操作流程,因此促进学生操作技能逐步提升。中等职业院校可立足实际学情,根据具体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建立完善校园内部的综合实训中心,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练习环境,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与提升【5】。
中等职业院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操作活动。如开展技能实训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4 加强校企合作
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中等职业院校可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进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训中得到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要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能立足实际学情,结合操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生操作技能提升,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博.浅析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车工操作技能一体化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22+120.
[2]牛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J].时代农机,2016,43(01):131-132.
[3]汪大智.如何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操作技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39.
[4]韦小红.试析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95.
[5]王俊英.试析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0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