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把名著“读下去”---在“趣”上下功夫
厚部头的名著,特别是有些文言版的,在滑屏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浮躁的学生很难读下去,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下去,这一点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在“趣”上下功夫。
(一)精选版本,慎选“青少年版”。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青少年版”的名著,阅读这样的名著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因为学生读到的不是真正的经典,而是“盗版”的经典,这种阅读充其量了解了书的基本大意、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的结局。但缺乏对经典文字及整体结构的感知,更缺少对作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的体悟。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读过这些青少版读物的学生,是不会再挤出时间去认真啃读原著了。“青少版”经典书籍会误了青少年的阅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经典阅读起反作用。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一定要选择完本的、未删减的、经典版本。
(二)教师先行研读,从宏观上构建“趣”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时,除了重读原著及相关名家文艺评论外,还需要观看了一些影视作品和学术讲座,从不同的广度、宽度、深度、厚度来解读《水浒传》,寻找“趣”点。例如,李雪健版的《水浒传》里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片段:鲁智深深吸一口气就把粗壮的柳树给拔了出来,学生都看呆了,再回到原文中去品读那段描写,觉得特别形象。这就是一个“趣”点,有助于学生了解鲁智深武艺高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再比如,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在讲座时谈到了水浒英雄绰号的规律,上课时学生探究发现:《水浒传》里的绰号有根据外貌特征取的,例如“青面兽”杨志;有根据所使用兵器取的,例如“双枪将”董平;有根据性格取的,例如“孝义黑三郎”宋江;还有根据本领取的,例如“神行太保”戴宗,还有根本没有绰号的,例如行者武松。学生在对人物的绰号进行分类的时候,必然要细致读文本,找出人物的外貌描写以及基本事件。
二、让学生把名著“读进去”---在“法”上给指导
(一)做好阅读规划。
剧场化教育背景下,学生们早已和名著“分手”,每天被数理化等各种补习班排满,他们是很难挤出时间读书的。温儒敏教授所说的“连滚带爬”地读其实就是客观现实。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时间和内容上做好规划。在尊重学生喜好、兴趣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安排,这就是导的意义。可以从“时间安排”“阅读范围”“达成目标”“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的设计阅读规划表来指导学生。
(二)学画思维导图。
《水浒传》叙事宏伟,采用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为便于学生梳理情节,厘清人物关系,方便更好的阅读,可以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
例如可以从“写定者施耐庵”“主要内容”“主题”“艺术特色”四个角度画整本书的思维导图,也可以从“外貌”“概况”“梁山排位”“性格”“上山前的故事”和“上山后的故事”几个方面画主要人物的思维导图。
(三)群文阅读,以点带面。
阅读《水浒传》,我们主要运用检视阅读法、分析阅读法和联想阅读法。即先系统的略读和粗读,研究目录页,对《水浒传》进行轮廓性的了解,侧重于内容、主题、人物、艺术等;再从宏观框架来看,找到你认为非常关键的、与梁山泊命运休戚相关的章回进行细读慢品,对人物上梁山之前和之后进行对比,从人物的最后结局追溯到其最初的成长。
教师要学会对整本书中相关的内容、主题、性质等进行整合,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例如,《水浒传》中第3回,可以选择多个点展开群文阅读:史进和朱武在对话时都谈到“求一世快活”。“求快活”是梁山好汉普遍的价值追求,很多好汉上梁山都是这样的目的,由此可以勾连哪些章回?本章回中讲到鲁达十分喜欢喝酒,全书中还有哪些章回与他喝酒有关,导致了什么结果?鲁达后来四处漂泊,落草二龙山。二龙山是梁山上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些英雄就是在二龙山上的梁山的,而这些人物或多或少的与鲁达有各种关联,全书中可以勾连相关章回找找看。
三、让学生把名著“读出来”---在“思”上做文章
(一)与课本链接,落实基础知识。
在《水浒传》的阅读中,可以摘抄一些生字词或者优美的段落,特别是里面的环境描写、人物外貌描写、打斗场景描写等;可以与课本链接,例如第7回,(林冲)必身却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智深道:“洒家且回去,明日再相见。”这里链接链接课本,部编本七(上)P31“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师兄”是林冲对鲁智深的敬称,“小弟”是林冲在鲁智深面前对自己的谦称。这些都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与阅读训练结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中考现代文精读的几大能力,在名著阅读训练中都可以达成。例如第8回可设计问题:①董超和薛霸两个押解公人一路上对林冲各种凌辱,请你分别概括出来。②以林冲的武艺对付这两个人完全不在话下,林冲为什么对他们唯唯诺诺?第10回可设计问题:那雪下的正“密”——“紧”——“猛”,文中三处关于雪景的描写十分精彩,也分别烘托了林冲在不同阶段的心情,请你分别加以品析。
(三)培养发散思维与思辨能力。
语文的学习,除了语言文字的外壳外,其内在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很重要。《水浒传》中,引导学生讨论“宋江各方面才能都不是最好的,为何能成为梁山首领?”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展开的;可以展开了“梁山该不该招安?”的辩论会,引导学生思考梁山是否具备建立国家政权,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展开的;梁山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法、墨等哪家文化影响最大?这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展开的。这些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将这些思考整理成文字,就是非常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整本名著导读,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