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王玉璋
[导读] 关于篆书课程的学习,临摹是第一要义
        摘要:关于篆书课程的学习,临摹是第一要义,熟练掌握各家经典碑帖的书写技法,熟悉图形元素,积累文化底蕴,这些综合学习积累的最终指向,对高校篆书课程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篆书课程体系的建设展开探讨,思考展览背景下高校书法专业课程建设中的若干现象。
       
        关键词:高校;篆书;课程体系
       
        高校书法专业建设已数十年,课程体系也不断深化,不断更新。关于篆书课程的学习,临摹是第一要义,熟练掌握各家经典碑帖的书写技法,熟悉图形元素,积累文化底蕴,这些综合学习积累的最终指向,对高校篆书课程的核心环节——篆书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书法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都是围绕着最终的创作展开,这是书法学习本身的硬核需求,更是艺术培养的必经之路。
        书法创作是极具独立思考与实践的综合展现,其本身对书家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扎实的书写能力、专业的知识体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的创作视角等等。然而,基于高校书法教育本身的体系性质,普及化教育模式下的书法创作环节势必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并不能够将这个阶段的创作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环节等同视之。极大程度上只能将现阶段的创作看做是成熟创作的先行与基础,更大意义是基础技法创作意识的培养阶段。那么,本科阶段的课程建设是否科学合理化,对今后一部分书家的成长与成熟,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若干问题
1.篆字的基本识读与书写
        就书体的形成历程而言,篆书是文字演变的总纲,历来被文字学家和书家作为汉字的源起。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汉字遵循因繁就简的原则,不断简化,导致现在多数汉字都与初始造字的本意失去了联系,学者在临习篆书碑帖以及篆刻使用篆字时,常会涉及有异体字、古今字的识读与书写,往往在临摹与创作时会出现字法辨识与使用的混淆情况,这种尴尬的状况,势必要求学书者群体的创作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法书写这一维度上,文字的基础构造原则和字法精准性一定要加强训练。
2.眼界问题
高校书法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具备了较为科学的结构安排和成熟的资源体系,然而这些知识都是框架之内、按部就班去修学分、做训练,对于通过艺考这一环节进入高校的书法学生群体而言,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基础技法和理论的学习中,视野更多的集中在技法层面,在学习阶段必然要这样去积累,但艺术的学习,不同于数理化的特性,“眼高手低”在艺术领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从体验、构思再到传达,一定是建立在广博见识与深入的抽象思考基础之上,再进行创作产出。但是现阶段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在篆书学习和创作的情况并不甚理想,“眼低手低”是普遍现象,基本都停留在艺考前的水平甚至只是初学阶段,眼界也只限于课程中所开设的寥寥数帖,或者是一些身边的展览。不论是从技法角度,亦或是文字层面,并不能够得到深度的提升。非常容易堕入闭门造车、自我陶醉的怪圈。至于多久以后能够进入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则是一个太过于抽象的问题。
3.技法层面上临创的归属与风格的形成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历代书家谈论也最多,学习经典碑帖,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尤其初期学习,要对每个经典做深入的分析和临习,掌握各路风格的书写技巧。与其他书体相比,篆书的用笔体系和结字规律要相对更易把握规律、熟悉笔法。小篆中平动线条的书写方式,笔法较为统一,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的笔法变化,可以更专注于线质的表达和结体的准确性。笔者在对当下高校篆书课程做调研发现,不论是专业美院,还是综合类院校下设的书法专业,大多数院校将篆书课程作为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技法课,多者会安排一至两个学期的课程量,小篆课程而言,较低的学习难度和较为均衡的书写规律,不论是秦篆还是清代流派体系,都比较容易掌握,但需要功夫打磨。


        问题出在以下几点:首先,文章引言提到的普及化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院校将课程的安排分为过帖和创作,过帖的时间占比较大,经典碑帖面貌众多,某一家碑帖特征的把握并不能够熟练掌握便进入另一种风格的训练,临摹结束后便很快进入创作方向的选择和结课的环节,这样的节奏在较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临创认知并不能够稳固的树立起来;
        其次,不论是大篆还是小篆,它们的审美追求和社会功用,在书体发展演进过程中受到社会定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本身的发展,较为小众的接受度使得学生对于篆书课程的接受度也大打折扣,认知周期大于其他书体;
        再次,关于篆书创作,在展览盛行的时代,展厅作为众多学书者认知和定位自身创作水准的重要窗口,常常会将展览上的同类书体、同类作品进行观摩学习与比较,离开课堂和字帖后,审美的体验和再创造的构思环节也更具时代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显现,国展或其他级别的专业展赛,展出的作品加入了较多的个人风格,在所学经典的基础上做了较多的加法,这是时代审美的使然,这同时也就在不经意间对高校学生的篆书创作起到了近距离的引导作用,反而使他们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在书写中常常认为可以随意加减笔法特征。
二、几点想法
1.关于课程设置的结构调整
前文中提到,篆书课程设置的比重以技法训练为主,训练中以临帖为主,但问题出在木桶的短板处,创作中往往在文字使用环节出现较多问题,不论是大篆还是小篆,对于古文字的正确辨识与使用,需要加设专门课程,进行文字识读的练习。较多学校开设有《古文字》、《训诂学》、《古代汉语》等专门性课程,但是开设的时间往往在技法训练之后,而且教师队伍并不够专业化,并不能够有较强针对性的解决到创作环节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文字理论课程安排在技法课的同一学期或下一学期,对创作环节有较为直接的辅助和指导意义。
2.应用型创作方向的班级设置
近年来,书法专业的学科结构在不断调整,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和艺术性也不断加深,甚至有许多学校介入国展的一些训练方式,并以国展的审美风格为导向,直接进入专题化的学习。而且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学科建设而言,是很容易出成绩并且被接受的。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但对于普通院校的书法专业中篆书课程的建设而言无疑有着较好的启发意义,在普及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开设篆书专题班,进行创作的深化训练,具体可依据本专业人数进行选修课设置等等。
        当代普遍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或是审美格局,在艺术消费环节直接刺激着书法学习初期的需求,也就需要我们在高校这个重要的艺术人才培养重地进行两方面的满足,即怎样引导高校书法专业学生高屋建瓴的认知篆书在书法领域的艺术表现;以及如何在篆书创作过程中发觉新的艺术语言,将传统文化和时代审美新风结合,传承中融入情感。
        从篆书课程进行思考,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位书法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振濂.近现代书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黄简等.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王玉璋(1994.5—),女,汉族,籍贯:山西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专业课教师,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