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不仅回应了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高瞻远瞩的课程意识。如何使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本文主要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实践中的整合策略、创设情境策略及评价策略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整合资源 创设情境 创新评价
当前,互联网、云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已经进入了跨媒介阅读和交流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交流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更加多元。媒介信息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凸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就是指向学生“信息、媒介和技术素养”的养成。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此任务群在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一、整合学习资源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将新媒介的内容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吸引学生兴趣,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1、筛选优质资源
新媒介的引入使得学习材料来源广泛,没经过筛选和过滤的学习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教师需要对提供的学习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还应正确引导学生,提升他们的信息整合、批判的能力。资源的筛选应呈现出信息的多元性、观点的对立性和道德的两难性,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经过分析与论证、辩驳与评估,最终实现独立判断能力的建构。
2、追求资源与活动的关联性
每个专题下的学习,所有学习资源与活动应围绕一个核心主题,不能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而游离于阅读与交流的主体内容之外。例如,学习戏剧单元,为了达到了解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理解和欣赏戏剧的艺术表达这一目标,学习资源可以围绕主题或形象或戏剧类别整合文学剧本,剧评文章,谈戏剧创作社会历史背景类的社科文章,演员的演出体会,活动设计上也应围绕核心任务,整合改编课本剧、观看戏剧、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这种关联性才能让学生对专题形成整体观照。
二、重视情境创设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任务是跨媒介学习实践,是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学习活动或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实践。将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和交流等语文学习都设计成实践活动,这是该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与魅力。基于此应减少理论讲解,构建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品位的内容,设计贴合学习任务而丰富的活动情境,进而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重要观念。
这里的任务情境不再是教学中的一个导入环节而是结合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使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1.围绕热点话题,设计新闻发布会现场。学生首先都需要根据主题和任务,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真伪,进行分析归类。然后再根据自己分配或选择的社会身份准备发言。作为政府发言人,需要重视官方语言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作为记者,则应辨识自己所属媒体的立场,学会针对性提问,了解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作为家长和社会群众代表,则应切中家长诉求,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筛选、判断、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理性的精神,提高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思考的深度。
2.赏析评价文本,或着要合作探究一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弹幕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时效性很高,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更多,观点才会得到充分的碰撞。
教学需要以任务驱动,去创设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突破“泛阅读泛交流”,走向深度的学习。
三、创新评价机制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作为必修课,还作为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加上跨媒介的特征决定其成果评价不能依靠传统单一的纸媒试题来产生。要想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必须关联其活动情境的设计,贴合跨媒介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
1.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串在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将过程性的资料都上传到微信群中,进行交流、互评;教师和家长可监控各组学习进程,通过媒介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并根据特定的评分细则对各组进行评价和反馈。表演活动成果可上传到视频网站,通过网友的弹幕评价及转发点赞数量对演出成果进行总结。
2.重视隐性成果,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媒介素养。除了关注学生对文字的处理能力,我们还可以关注学生文字的产出能力,如写作软广的效益,辨析洗稿行为的能力,集体建构时表现出来的协同能力,把握舆论热点的能力,切中社会痛点的能力等等。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还面临诸如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多媒介对教学核心任务的干扰等挑战,但随着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尝试实践,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阅读和交流态度,融入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良性互动,建立起对社会、文化 、媒介和自我的清醒认识等作用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突显。这是语文课程必须表现出的对时代社会的关切,也是语文教学对塑造当代公民应当作出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毛刚飞. 跨界之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习,201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3]任明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J].语文建设,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