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空前关注。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在微时代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讨论的热点。为此,高校辅导员要精准掌握 “微时代”的特点,分析研究“微时代” 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益处和挑战,积极做好新时期微时代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教育;挑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事业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作为民办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挑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步的成果,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思政教育工作和方式的新变化,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积极抢占网络宣传阵地,更好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
1.“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极其迅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很多的新型社交模式,如微信、微博等。高校学生是青年人,对新技术新生活的交际方式有着很快的领悟力和接受能力,自然也就成为使用微信、微博的主要群体之一。但这同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在此方面还相对较弱,所以高校辅导员就对此进行积极应对,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良好教育。
二.当前高校“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
2.1 扁平化
“微时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扁平化与平民化。在这个环境里,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人人都拥有话语权。通过“微时代”环境,保证和增强了言论传播的效果。在这此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慢慢失去效力,新的扁平化信息传播方式开始建立起来,并显示出巨大的效果。在“微时代”环境下,人们只需要一部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信息发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客观条件的制约也被降到最低,信息传播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2.2 信息传播跨越空间限制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智能化物品。而网络技术将这些物品联系起来,这些物品从而成为新的信息来源。对于人们来说,也就意味着信息来源渠道变得更多,同时技术的进步也让信息接收端越来越方便、易于携带。总之,技术的进步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空间的限制。
2.3 传播更加简洁化
当前,网络上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人们因为生活节奏走的加快,对于既长又复杂的信息普遍失去了阅读兴趣,开始选择简短精悍有趣的信息进行选择化阅读。这也意味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必须简洁,如此,人们才乐于接受,这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做好 “微时代”思政教育的方法
3.1 充分利用微环境平台
作为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要熟悉和了解“微时代”的基本功能和运作方式,这是利用好微环境、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辅导员要了解微环境的优缺点,如此才能更好的利用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将微环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为思政教育宣传服务,并限制其不利的因素,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2 加强辅导员的自我学习
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教师素质是提高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辅导员要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多参与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运用微时代的能力。要丰富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微信、微博等微时代平台的功能特点,做到熟练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微环境下的思政教育。
3.3 引导鼓励各方参与到微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活动中
辅导员积极协调学校各方,共同参与到微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创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化网络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微时代思政教育活动,增强微时代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平台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性。建立健全微环境思政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以此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制度保障。
3.4 完善微时代思政教育制度的保障体制
高校要积极行动,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增强辅导员对微时代工作的胜任度。1)公开展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果,如组织开展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采用精神鼓励和实物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激发辅导员做好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设立专项基金,增加投入力度,加大对微时代思政教育的投入,及时更新或购入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组织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提供;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微时代思政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辅导员提高工作水平。
四、结语
总之,“微时代”对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既有优势又有挑战,辅导员要积极克服出现的挑战,利用微时代的优势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模式,创建适合大学生的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日华,李晓雯.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析[J]. 大众科技. 2017(05)
[2] 华山.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江淮论坛. 2017(04)
[3] 程蓓蓓.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7)
[4] 葛自力.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研究[J]. 社科纵横. 2017(04)
[5] 王潇.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与重塑[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4)
[6] 孟维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的探索[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7] 罗云芬.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5)
[8] 林飞燕.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途径[J]. 科教导刊(下旬). 2017(09)
作者简介:
王天楠(1992.4—),女,汉族,籍贯:北京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辅导员,硕士学位,专业:体育教学,研究方向: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