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中的行书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王扣香
[导读] 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发展书法的各种形式倍出,书法也逐渐的受人们认识。
        摘 要: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发展书法的各种形式倍出,书法也逐渐的受人们认识。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生成。"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较为草,也不像楷书那样较为硬板。实质上是行书在草书和楷书之间,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本研究以行书的技法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进行对行书的评价与论述。在笔者的学习中对行书的多次练习以及创作,对行书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行书写得比较流畅,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正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中,笔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的运动往往在点画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
        关键词: 行书  收放 神韵 章法
一、绪论
        (一)行书的历史背景
        行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据王僧虔《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二)行书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书法创作中对书体的选择很重要,因人而异,所以书体的选择是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经验而定。而行书在在创作中理法通达、笔力强劲、姿态优雅。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实、章法衡、墨色纯,神韵为上品。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篆隶随属五体中的古体,笔者在多次的观察这几种书体并进行对比发现,行书含有大量的楷书和草书的特点,抛出个人笔法差异,单独分析行书,行书在现在的实际书写中有着起笔如楷,运笔如草,点画呼应,笔断气行,主笔沉稳,连笔精细。这也是行书在书写中的一大特点。
    (三)行书在书法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自魏晋以来,行书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载体,正因为行书没有成为官方文字,所以发挥起来相当随意,书写也相当自由,抒情达意,形式各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现个性的字体。行书从此在历史上的地位逐步上升,凡是著名的书家无一不擅长行书,这也充分的表现出行书的在书法历史上的足迹和亮点。

二、行书的笔法

        (一)行书的主要技法
   行书的主要特点,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接,字与字之间的连联系,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相呼,收放自如。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有收有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推开,横扑纵跃,力劲多姿。
     墨色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相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学书必然讲究运笔之法,后世书家运笔的讲究,基本围绕“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主要集中在指、腕、肘、臂、腰]来展开,他们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提出了种种主张。而笔者在实践中充分的体会到了这一说,对此颇有感触。
    
    行书在书写过程中,笔顺采取草书的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有所不同,目的在于更加的便于书写。在创写和临摹过程中,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势利导,而且要与草书的规范合乎,否则会很混乱。
    行书用笔时要灵活多变,一般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右边翻笔撇挑也是有道理的,这尤其实在行笔间要因时而转,不可循规蹈矩。因为行书的特点,所以用笔之势要有收有放,这样才有灵活运笔之法。
     (二)行书的作品解析
         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书法佳品。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飞虎跃,浑然天成。轻重疾缓,疏密得当,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纵有涂抹疏忽,不亦损大雅。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重复。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过格的境界。


        《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采用纵有行,横无列式,这对笔者的行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字体大小参差,长短有序,错落均匀,而点画更是栩栩如生,气势强劲。整体结构变化微妙,“似楷亦不呆,如草亦不怪。”王羲之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得当,可谓“得其然而兼其美。”
    (三)行书与其他书体的差异
     现阶段我们经常接触的书体有篆隶楷行草。行书相对其他书体更加潇洒,同时也更有风韵。行书相对篆书来讲,更有文字的进步性,书体更加完

整,行云流水。行书对隶书来说,虽然没有隶书的方圆稳固,但更有日行千里之势。行书对楷书来说,脱去了严谨的“外壳”,使行书更显得轻松流畅。
行书对草书来说,没有草书那狂野的节奏,倒是如高山流水般悠悠深远。行书虽说独特,但也吸取了楷书和草书的精华。
        (四)行书对书画的客观影响
          行书对书画的落款有着深刻的影响,书画中的落款多以行书最为突出特点,潇洒。同时笔法运用的流畅性也对书画的联系提供扎实的基本功底。行书同时对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书法艺术锦上添花。行书的美感和快捷性也使民间喜欢美的人们得以追捧和传播。
       
         三、行书在书法发展中的意义
(一)行书发展的时代性
     行书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官方文字的发展与民间文字发展的相结合,更加具备了不可否认的时代性。随着民间的艺术的传播,行书逐步的发展,形成了各家的独特风格。行书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其他书体的并起,行书中包涵其他书体的特性和精髓,更是体现出一种时代的变迁和特点。中华文化惺惺相惜都有联系的关系,同时在书法中看到国画,从书法中更能体现灵魂。行书随着各家的进一步改良至今,都有着重大的发展。如今社会,行书在各个领域都有所突出,在民间也受人喜爱。
  
   (二)行书发展的方向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与进步,书法深受人们认识,这也为行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学艺术学课的重视也对行书在艺术届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书家多以做人为先,联系书法更是修身养性之法,所以行书有着那随心所欲,自由奔腾的特点,更容易让世人所接受,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结    论

   经过四年的学习,再不断的感悟和练习中,笔者发现了行书的的笔法特点和技法,更从书法大家和老师的字中找到了行书的窍门。在反复的思考和总结中我得到了自己对行书的新认知。在经过历史的洗礼直到现代,书法那种潇洒,自由自在的感觉,深深的吸引了我,是我不断的努力去学习。
作者简介:
        王扣香(1990.4—),女,汉族,籍贯:山西太原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专业课教师,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参考文献

        [1] 李诤,《历代碑帖法书选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4月
    [2] 李诤,《历代碑帖法书选米芾寒食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
        [3] 许洪流,《技与道——中国书法笔法论》,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
        [4] 张怀瓘,《书断》,浙江: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5] 王僧虔,《采古来能书人名》,百度文库(http:www.wenku.baidu.com),2012年10月19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